作者文章归档:丁启阵

音韵学、古代文学研究者,出版过语言学、诗词、历史研究著作十余种,散文随笔集两种。一个混迹高校讲坛的人;一个愿意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兴趣比较广泛的人;一个经常写些带文学色彩文字的人.

我想象中的散文选


想象中的散文选·自序

丁启阵

 

我一直有个想法:写作的人,倘若未臻耄耋之年,对出版选集一事,须慎之又慎。作家的选集,有点像政治家的悼词,盖棺论定,从此再无作为,写不出新作品了。

但是,最近一年里,我忽然产生了要出一本散文选集的念头。每当有出版社编辑来跟我约写书稿,我总会跟他们说:“其实我现在最希望的事,是出一本散文选。”据说,目前散文集的市场很不景气。因此,对我的这个愿望,多位编辑先后表示爱莫能助。

虽然生性懒散,但因为一直处于相对闲散状态(我曾请一位朋友给我治了一方“人谓散仙”的闲章。出典是,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曾在一篇文章里称我为“北外散仙”),有大量的业余时间需...

Read more

奇方共欣赏


奇方共欣赏

丁启阵

 

前天,在空间“说说”里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照例的春季上火,咽喉疼,眼睛刺疼,打喷嚏,鼻子不舒服,按部就班,没有新意。”

貌似轻松,其实背后痛苦万状:眼睛干涩刺痒,读书、写文章、看电视、上网看新闻,这些寻常、必须之事,突然间全都变成了痛苦的折磨,遥不可及;鼻子酸痒,喷嚏时作,清涕长流,以至于连出门散步这样的事情,竟然都难以实施。不耽误吃喝,不妨碍性命,但是,那种诸事不可的状态,足以使我坐卧不宁,度日如年。

看到我这条“说说”后,朋友们纷纷表示关切之情,或祝愿我早日康复,或规劝我注意休息,或提出诊治建议。当然,与此同时,也看到一条比较另类的跟帖,就...

Read more

监管恶于商


监管恶于商

丁启阵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率领众弟子爬泰山,得知路边哭泣的妇女她的公公、丈夫皆命丧虎口而不愿离开,是因为泰山之上“无苛政”,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今天,目睹“三鹿”“双汇”等企业在政府有关部门“重拳”打击下,或轰然倒塌改换门庭,或遭受重创吉凶未卜,我不禁东施效颦,感慨一句:监管恶于商。

商者,“三鹿”“双汇”之类企业商家;监管者,政府食品卫生、工商之类监管机构。

无良商家为了逐利,无视“人命关天”的古训,冒着法律惩治的危险,在食品中添加有害人民身体健康乃至足以毒人至死的物质,天良泯灭,其罪恶行径,令人切齿,人神共愤。但是,我认为,向来以...

Read more

汉武帝朝的自杀和诛杀


汉武帝朝的自杀和诛杀

丁启阵

 

    重读《汉书·武帝纪》,注意到一个现象: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自杀和诛杀的高级别大臣非常多。请看:

自杀:

建元二年(前139),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自杀。罪名:请毋奏事太皇太后。

元朔三年(前126),燕王定国自杀。

元狩二年(前121),江都王建自杀。

元狩四年(前119),李广自杀。

元狩五年(前118),丞相李蔡自杀。

元鼎二年(前115),御史大夫张汤自杀。

征和二年(前91),皇后自杀。御史大夫暴胜之自杀。太子自杀。

诛杀:

元光二年(前133...

Read more

如何给孩子取名是国际难题


如何给孩子取名是国际难题

丁启阵

 

    常常听人说,有人为了给孩子取个名字,花许多时间翻检《辞海》《康熙字典》之类工具书,废寝忘食;或者全家总动员,群策群力,一有提案,反复讨论,态度之严肃认真,气氛之紧张热烈,不亚于人民大会堂“二会”的分组讨论;或者虔心诚意,毕恭毕敬,发电子邮件,打电话,辗转拜托专家名流拨冗赐名。

    给孩子取名,这般郑重其事,绞尽脑汁,不独我国为然,外国也是如此。可以说,这是国际趋势,是国际性的难题。

给留学生上课时,谈到这个问题。日本学生说,从前日本家庭孩子多,父母给孩子取个...

Read more

我愿意做改革开放的歌德派


两个三十年

丁启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余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划分的界线就是改革开放。

最近,我有两个朋友,不约而同地起了怀旧之情。其中一位,怀念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另一位,说自己经过认真思索,认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对前30年的评价是不对的,需要反思。简而言之,她认为:后30年不如前30年,“文革”也有其合理性,并非一团糟,资本主义是死路一条,云云。

我说的这两位朋友,工作、收入都不比我差,房子都比我的大,大很多,年龄都比我小,一个小三四岁,一个小七八岁。

人人都有怀旧的自由,有思索的自由,尽管是好朋友,我也无权干涉他们的这两种自...

Read more

唐代诗人他最深情


薄情郎原是深情男

丁启阵

 

著名的唐传奇《莺莺传》,历代文学史专家多认为是作者元稹本人人生经历的一个片段,文中始乱终弃的“张生”,就是元稹本人的化身。为了推卸责任,张生把自己曾经热烈追求并得到过的贵族女子崔莺莺说成“尤物”“妖孽”。因此,元稹受到了历代文学史家的批判,有人甚至斥其为陈世美式的人物。单看《莺莺传》,说生前跟白居易齐名的著名诗人元稹是薄情郎,一点也不为过。另有《云溪友议》《牧竖闲谈》《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多种唐宋五代文献记载,元稹担任监察御史出使西蜀期间,曾经跟成都名妓薛涛盘桓过一段时间,诗歌唱和之际,对薛涛赞赏有加,表现了款款深情。据此,似乎更可证明,...

Read more

太阳的比喻


太阳的比喻

丁启阵

 

苏东坡名文《日喻》,开篇第一节,讲了个给太阳作比喻的故事:一个生下来就眼瞎的人,不知道太阳是个啥东西,请教眼睛好的人。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瞎子敲击铜盘,听到了声音。后来听到钟声,便以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瞎子手摸蜡烛,知道了形状。后来摸到一支管状乐器, 又以为是太阳。

苏东坡讲这个故事,目的是为了说明求道的困难,他的观点是“道可致而不可求”,即道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通过强求得到。也可以说,苏东坡所讲的,是给太阳作比喻的困难和别扭。

在我看来,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即:用太阳作比喻,也是一件困难、别扭的事情。

...

Read more

圣人不够绅士


圣人不够绅士

丁启阵

 

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孟轲有个说法:“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杨伯峻先生把这句话翻译为:“圣人是做人的标准。”还有一句相当古老、流传甚广的俗话,叫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合在一起,意思就是:圣人乃道德操守尽善尽美、没有任何过错、可供世人学习的榜样。不用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就是这样的圣贤。

但是,用今天的标准衡量,孔子和朱熹,其实也并未真的做到了尽善尽美,没有任何过错。比如说,身为须眉男子,他们对于女人就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绅士风度。

说孔子缺少绅士风度,有两个证据:其一是,他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

Read more

外国学生的春天来了


外国学生的春天来了

丁启阵

 

    几个国家的人聚在一起,往往会因为文化的多元,而发生有趣的事情。

    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个国际班上,教授出了这样一个讨论的题目:“就别国的食物短缺问题,发表你自己的看法。”结果,学生们对讨论题目各有不明白之处,纷纷向教授发问。欧洲学生问“什么是‘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是‘别国’”,非洲学生问“什么是‘食物’”,亚洲学生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类似的情形,或多或少总会遇到。说大开眼界,或许有夸张之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