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丁启阵

音韵学、古代文学研究者,出版过语言学、诗词、历史研究著作十余种,散文随笔集两种。一个混迹高校讲坛的人;一个愿意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兴趣比较广泛的人;一个经常写些带文学色彩文字的人.

杜甫初见李白时什么心情?


杜甫是什么样的人之四

 

杜甫初见李白时什么心情?

丁启阵

 

先后听到过多位专家的高论,说李白杜甫在洛阳初次会面的时候,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杜甫还是籍籍无名的小字辈,杜甫只有仰望李白,崇拜李白,做李白粉丝、追星族的份儿。对此高论,我是不敢苟同的。

一般认为,李杜初次会面是在天宝三载(744),当时李白43岁,杜甫32岁。这个时候,李白固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杜甫却也并非默默无闻的等闲之辈。

杜甫在长安求官时期所作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这样介绍自己少年时代的诗文成绩和影响:“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Read more

各取所需同学会


各取所需同学会

丁启阵

 

同学会实在是一种多功能的聚会,可以满足与会者种种不同的需求。比如说,飞黄腾达的,可以把同学们的羡慕嫉妒恨调成一杯鸡尾酒,陶醉一番;盆满钵满的,瞅个机会露点富,人间豪情就凭阿堵物;学业有成的,心中默念“万般皆下品”咒,亦可以暂时浮云富贵,自以为羲皇上人。自然,官职、金钱、名声全都不沾边的,也可以分享一点他人的成功荣耀,享受一两顿免费的美酒佳肴,回忆一下等贵贱均贫富的昔日美好时光。

学生时代,很多人爱把陈涉乡人的话当作寄语,说给同学:“苟富贵,勿相忘。”嘴上嬉笑,心底或许还真存点儿这指望。“弹冠相庆”这个成语,也显得有几分妩媚。但是,毕业十...

Read more

杜甫没你想象的那么穷苦


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之三

杜甫没你想象的那么穷苦

丁启阵

 

唐宋以来,很多人都把杜甫当作受苦受难的典型,以为他大半生都处于饥寒交迫状态。刻画在人们脑海中的杜甫,无不是一个苦大仇深、穷愁潦倒的清癯老人的形象。这种认识和形象,跟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历史上的杜甫,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穷苦。

杜甫的后半生,跟妻子儿女分居两地、一家人为逃难翻山越岭的苦头是吃了不少,但真正濒临绝境,说得上饥寒交迫的,其实只有同谷时期。华州弃官之后,杜甫举家迁往秦州。初到秦州,杜甫一家居住在东柯谷。不久,因为僧人赞上人的推荐、怂恿,曾到西枝村觅址,准备在那里修筑草堂,作定居打算。杜甫此时心情,类似陶渊...

Read more

杜甫也好色


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之二

杜甫也好色

丁启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理,好色之心男皆有之——除非他不是正常男人。杜甫当然是正常男人,因此,杜甫也好色。

杜甫好色,证据如下:

写于梓州期间(762764)的《春日梓州登楼二首》之二,有“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两句。吴中胜事指什么?写于公元766年夔州时期的《壮游》一诗,回忆起自己二十几岁时游览吴越的难忘经历时,有“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两句。很可能,杜甫的吴中胜事,就包括了“越女天下白”。二三十年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可见肌肤白皙的越地女子,给杜甫留下了怎样美好、深刻的印象!

困守长...

Read more

杜甫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之一

 

国内某公司跟传媒巨无霸合作,准备斥巨资拍摄一部关于诗圣杜甫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本人有幸忝为应邀参加创作座谈会的四五个“杜甫研究学者”之一。这里就座谈会举办者拟定的第一个议题,“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期望朋友们能给我提供更多新鲜好玩的建议。

说到杜甫,恐怕很多人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清瘦黝黑、满脸愁苦的老人形象,是之谓忧国忧民。著名画家蒋兆和绘画的杜甫像,就属于这种风格。明清时期画家绘的杜甫像,则多是谨小慎微的封建官吏模样。但以我多年研读杜甫诗文的感受,觉得那些画像都未必合乎有血有肉的杜甫实际模样。至少,他们都没有画...

Read more

“大师”说


“大师”说

丁启阵

 

很多很多人,在以忧国忧民的表情,不断诉说着我国目前没有大师的遗憾;在以无比虔诚的心情,祈祷着有一批大师早日降临神州大地。看到这种景象,我既被感动得想哭,又忍不住差点笑出声来。

我以为,当今中国其实是不需要大师的。理由如下:

其一是,大师都是大脾气的人。公认的近代国学大师们,章太炎、黄侃、王国维、陈寅恪,哪一个不是桀骜不驯之人?以章太炎先生为例,“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其二是,大师都是大嘴巴的人。大师不是口...

Read more

“真维斯”为何难上清华墙?


“真维斯”为何难上清华墙?

丁启阵

 

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引起热议之后,有人问我:这个事情为什么会成为新闻?

当时我随口回答了两三点,现在觉得不够全面,重新归纳如下:

因为事情发生在清华大学。发生在青岛大学、北华大学,都不会成为新闻。因为清华是中国目前数一数二的大学,出过一些学术名家、政界人物,是中国行政级别最高(副部级)的大学之一。刚刚办过百年校庆,校方不久前宣布自己已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众望所归,众目所视,众心所系,容不得它有半点差池,丝毫瑕疵。清华无小事,言行须谨慎。为什么只关心数一数二的大学?因为中国人普遍有力争上游的思想,有崇拜状元的情结。

因为那只是真维...

Read more

清华内政不劳外人忧虑


清华内政不劳外人忧虑

丁启阵

 

清华大学把一座教学楼命名为“真维斯楼”,引发了国人围观、议论的热情,迅速跻身街谈巷议、博客微博激辩的热点话题行列。有网友希望我说说对这事的看法。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写文章议论时事。决不是因为我胆小怕事,而是因为我深知,议论时事通常是没有用的。天下大事,肉食者谋之,决之,行之,手里没有表决器、没有选票就连上访都可能惹祸上身的细民百姓,所有的也只是观之,听之,服之的份儿。义愤填膺,除了自伤脾胃,自伤肝肠,自伤神经之外,实在也没有什么好处。更何况,肉食者早已经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牛皮、鸭子之类中华神功。敝乡有言:牛皮凿洞,水浇鸭背——你伤不...

Read more

高晓松的“酒令智昏”教训


高晓松的“酒令智昏”教训

丁启阵

 

有喜欢高晓松民谣音乐同时喜欢高晓松其人的网友,希望我说说对高晓松醉驾获刑一事的看法。

我以为,这是一个介于理智与情感之间的话题,把握分寸颇不容易,保持平衡相当困难:偏于理智,则戗了法律界人士的行,容易给人一个假正经装逼的印象;偏于情感,则难免遭正人君子的责怪。每次当我想要放松一下的时候,正人君子们总会天降神兵一般及时出现,要求我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

事实上,本人也相当喜欢高晓松先生的校园民谣,欣赏高晓松先生的许多性情言行。在其醉驾事件见诸报道后,我的第一个念头是为他感到惋惜,批评的意见晚于惋惜之念出现。看到他在事件...

Read more

故宫锦旗错误何止一个字


故宫锦旗错误何止一个字

丁启阵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故宫博物院关于锦旗错别字及事后强词夺理行为的公开道歉信。但是,我认为,故宫博物院以微博方式发表的道歉信,道歉并不到位,且有向下(安保部门)推诿职责之嫌——网上有高清照片,可以证明:5月12日出面送锦旗的有一位是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两面锦旗落款都是“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赠送北京市公安局及其下属之刑侦总队的两面锦旗,问题不是只有一个错别字。除了“撼”字显然为错别字外,两面锦旗至少还有如下三个明显的语文问题:

一、“撼(捍)祖国强盛”,动宾搭配不伦不类。“撼”、“捍”的后边通常都只能带名词,不能带形容词。例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