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陶东风

1959年7月生于浙江省温岭市,199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与中国当代文化研究。

告别权谋文化,回归简单生活


电视剧《潜伏》播出后颇获好评,火爆银屏,刚刚还得了“飞天奖”。剧中男主人公余则成作为打入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手腕周旋于国民党特务系统复杂的权力网络中,屡建奇功。撇开政治因素,单从性格看,此人工于心计,藏而不露,城府极深,没有人(包括老婆)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他的外在表情和他的心理活动是完全脱节的:痛不欲生的时候或许心里窃喜,满面笑容的时候或许暗藏杀机,若无其事的时候或许心惊胆战,心知肚明的时候或许一脸傻样。总而言之,这个人复杂得无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他(余则成本人而不是饰余则成的演员)才是一个天才的演员。

老实说,看了这个电视剧我的感受也很复杂。和敌人打交道的时...

Read more

在历史与回忆之间


1

尽管困难重重,近几年还是出版了数量不少“反右”“文革”等历史灾难的经历者、幸存者、目击者的回忆录、自传,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比如巴金《随想录》,韦君宜《思痛录》,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以及新近出版《七十年代》等等。这种书写的意义和局限都应该被我们所充分认识。

在见诸教科书的历史书写中,只有官方对于“反右”、“文革”等社会历史灾难的叙述和解释,而“反右”“文革”幸存者、见证者的声音常常难以得见。这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这一段历史书写的单一化和意识形态化,二是个人回忆和历史书写之间的脱节。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缠绕在一起的:正因为千差万别的个人记忆在历史书写中被...

Read more

“后极权主义”概念的历史发生与演变


 

一般认为,1953年斯大林死去之后,苏东阵营中的一些国家便开始向后极权社会转变。后极权主义这个概念和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1、阿伦特

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第三部分的单行本《极权主义》的1968年再版序言中指出:斯大林死后的苏联出现了很多变化,使得这个国家不再那么容易界定。一方面,1968年苏联对于匈牙利的镇压导致的流血冲突表明,认为苏联不再是极权国家是荒谬的;但是另一方面,苏联党内出现了所谓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斯大林受到了批判,不再存在斯大林时期的那种大规模放逐和整肃,因此,“苏联不再能够在极权主义一词的严格的意义上被称为极权主义”。虽然自由...

Read more

意识形态的假面化、装饰化与实用化——哈维尔论后极权


《无权者的权力》这篇哈维尔论述后极权的最著名的文章中,他集中论述了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非政治的政治”这两个问题。

意识形态的假面化、虚伪化、装饰化和表演化是后极权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哈维尔在他的《无权者的权力》中通过一个蔬菜水果店的经理在他的橱窗里、在洋葱和胡萝卜之间放了一个“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标语这个案例,对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哈维尔问道:他为什么这样所做?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他究竟要向人们传达什么信息?他真的热心于“联合全世界无产者”么? 这个伟大的共产主义目标和他的日常生活、和他的水果店的生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哈维尔回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的水果点经理从...

Read more

反政治的政治——哈维尔论后极权之二


哈维尔认为,“在后极权制度下的社会中,传统意义上(西方政治哲学意义上,引注)的政治生活都被排除,人们没有机会在政治上公开表达自己,更不用说在政治上进行组织。”建立反对党或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这些常规的政治活动无法进行。“由此产生的空隙,由意识形态的仪式来填补。在这种情形下,人们自然地丧失了对政治的兴趣,大多数人将那些独立的政治思想——如果毕竟还有的话——看作是不现实的,牵强的,类似自我陶醉的游戏。毫无希望地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关切;它或许是某种值得崇拜的东西,但却不着边际,因为它一方面纯属空想,一方面又极端危险。”

也就是说,后极权社会的人一方面反感官方的政治(意识...

Read more

后极权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异见分子”


哈维尔比较了不同形式的反对派,指出了后极权社会中的“反对派”的特殊含义,反对派可以指“任何产生或具有间接政治效果的东西,也就是任何让后极权制度感到威胁、实际上也的确让受到威胁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反对派就是每一个生活在真实中的尝试,包括水果店经理拒绝在橱窗上张贴标语或写一首自由创作的诗。换言之,反对派就是任何一个以生活的目标超越制度设定的目标的行为。”[1]这就是“生活政治”的含义。后极权社会的特点是不让人活得有尊严和活得真实,所以任何想要活得真实或者活得有尊严的人都是反对派。

与此相关,关于“持异议者”也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它不一定是有系统的政治方案的政治家,而是任何坚持人的正常...

Read more

正确回忆与真实回忆


许多不符合实际的错误回忆被很多接受者当作真实的回忆接受了。这是因为它们虽然不真实,但却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这种回忆是符合社会期待的。“社会期待”这个术语很重要。符合社会期待的回忆即使是不真实的,却因其“正确”而被接受。关于历史灾难的官方书写常常就是这样,“正确的”回忆一方面使得灾难制造者免于惩罚和追究,同时也使得灾难幸存者免于再次面对苦难回忆带来的痛苦。“它们不仅从对幸存者们的有用性这个意义上说是正确的,而且从社会接受性这个意义上说也是正确的。”(《社会记忆》,第66页)

与之相对的是真实却不正确的记忆。很多人都谈到这样的经验:自己不得不通过别人谈论过去的那种方式谈论过去,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