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陶东风

1959年7月生于浙江省温岭市,199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与中国当代文化研究。

被历史热遗忘的历史


 

    近年来历史很热,可谓炙手可热。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纪实文学,特别是《百家讲坛》多位明星学者火爆的历史课堂。专家们讲得津津有味、财源广进,大众听得津津有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奇怪的是:这些正热着的所谓“历史”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离我们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比较遥远的古代史,最近的也是所谓“清史”。它们的主人翁是或者是帝王将相或者是才子佳人。我很纳闷的是:为什么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中国人的当下命运更加切近的当代史热不起来,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灾难史?比如“反右”和“文革”史?

 ...

Read more

关于本质主义和权威主义——回应支宇


 小引:

本人在2001年第五期的《文学评论》发表了《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开始了对于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后来分别在《文艺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后继文章。在2004年版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中,我试图把自己的这些学术思考体现在自己主编的教科书中。文章和教科书发表、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一些反响。其中不乏批评和误解。为此,我特地撰写了对三位有代表性的批评者,支宇、吴炫和张旭春的回应。由于种种非学术的原因,这些回应文字只有经删节后的部分在《文艺争鸣》今年第七期发表。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我的回应文章的全貌,我将分三次把三篇回应文章贴在我的博客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布...

Read more

何谓“文艺学自己的声音?”——回应吴炫


吴炫先生在《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发表了《当前文艺学论争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一文,其中大部分的篇幅针对我主编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商榷。吴文给我的突出印象是逻辑混论。比如它一开始就指出:“我首先想说的是,把出于‘本质化’努力去定义文学的文学观,简单理解为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遍规律’,在中外文学理论史的经验中是很难成立的,因为我们必须回答好这样的问题:有哪一种文学观是被中外文艺理论家公认具有普遍性或永恒性的‘文学本质观’?又有哪一种文学观不是具有地方色彩和文化地方性的?”这几句话中隐藏的逻辑错误很多。首先,我从来没有把“出于‘本质化’努力去定义文学的文学观”,“简单理解为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遍...

Read more

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回应张旭春先生


最后我想回应一下张旭春的《“后现代文艺学”的“现代特征”?——评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总体来看,张旭春的文章致力于挖掘我文章的自相矛盾之处,进而证明本质主义乃理论活动所不可缺少。所谓矛盾主要是指:1、关于坚持自主性与反对本质主义的矛盾;2、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

1、关于坚持自主性与反对本质主义

我说过,西方在18世纪发生了“制度性分化”,因此西方文艺就具有中国文艺所不具有的自主性。这意味着“文艺其实有自主规律可寻的——只要中国发生了制度性分化,中国文艺就可以获得自主性。”“但这岂不是与他为教材设立的反对任何形式的(文艺)本质主义主导思想(文艺没有任何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