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戴锦华

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7月—1993年7月,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92年被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7月—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7年10月被评审聘任为教授,2001年3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及大众文化研究。 曾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引言


  当代中国女性所遭遇的现实与文化困境似乎是一种逻辑的缪误,一个颇为荒诞的怪圈与悖论。一个在五四文化革命之后艰难地浮出历史地表的性别,却在她们终于和男人共同拥有了辽阔的天空和伸延的地平线之后,失落了其确认、表达或质疑自己性别的权力与可能。当她们作为解放的妇女而加入了历史进程的同时,其作为一个性别的群体却再度悄然地失落于历史的视域之外。现实的解放的到来,同时使女性之为话语及历史的主体的可能再度成为无妄。


  勿庸置疑,当代中国妇女是解放的妇女。而且迄今为止,中国仍是妇女解放程度最高、女性享有最多的权力与自由的国度之一...

Read more

生为女人


  看过一部好莱坞的老片子《君子协定》,因一种特别的感触而记忆至今。其中葛里高利·派克扮演的一个极为成功的社会新闻记者,受命采访当代美国社会中犹太人遭歧视的现状。他欣然从命,此后却一筹莫展——因为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题目,更因为纳粹暴行而善恶昭然、径渭分明。任何一个文明人都耻于流露自己对犹太人的偏见,更不必说歧视。反犹——几乎可以构成文明社群的丑闻。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为此,派克造访
了他二战时出生入死的战友——一个成功的犹太商人。后者对此极为慎重,几乎不置一词。对派克的追问,他的回答是:除非你生而为犹太人,否则你永远不会明白。


     此言倒使派克顿开茅...

Read more

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上)


  广场-市场
      
  在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风景线上,一个有趣的译名,或许可以成为解读这一时代的索引之一。随着诸多现代、后现代风格的摩天大楼于中国都市拔地而起,不断突破和改写着城市的天际线;诸多的大型商城、购物中心、专卖店、连锁店、仓储式
商场,以及这些新的建筑群所终日吞吐的人流,无疑成了这一风景线上最引人注目的段落。此间,Plaza<[--]>这类集商城、超级市场、餐厅、连锁快餐店、健身馆、办公楼今日之所谓“写字楼”)、宾馆、商务中心于一体的巨型建筑,或许提供了中国大都市国际化、或曰全球化的最佳例证。如何以自己民族的语言命名这类新的空间,或许是每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诸...

Read more

《少年英雄史》小说评点


  须兰的《少年英雄史》无疑是一部元小说(或者用台湾的译法,称为“后设小说”)。这是一处扑朔迷离的情节的迷宫,一座叙述相互缠绕的“交叉小径的花园”。


  换言之,这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一次关于叙述的叙述。作为一部“少年英雄史”,它不仅指涉着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一个少年剑客执剑跨马,“游历四方”,寻找“天下第一人”比武,以求一举名扬天下的故事,而且指涉着类似故事可能借助的诸多原型,寻父与弑父——在叙述中,“潘忠”忽而是少年冬子的父亲,忽而是道士丹鹤的父亲,冬子穷追不舍的仇人:恋母——在冬子的自述里,“潘忠”间或是残杀了冬子之母的凶手,冬子因之固执地要为之复仇。小说同时指涉着类似故事必需...

Read more

文学备忘录:质疑“全球化”


千禧之年? 


  2000年在人们的殷勤中“如期”降临。尽管毫无疑问,剥去了层层包裹着它的言说与语词,2000年的1月1日,一如每一个普通的日子,用海明威的说法,便是“太阳照常升起”。 


     由于与西方世界的心理时差与距离,千年之末,甚至在我们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中,也并非一份真切的存在。这不仅由于作为非基督教信仰的东方世界,我们事实上无从体验千年之末——尽管已是第二个千年——在基督教的世界图景中的末日劫难、最后审判与救赎的意味;而且由于尽管历经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百年,现代文明——准确地说是西方文明仍在诸多话语建构中,被描述为外在的、全能的拯救力量,因此我们无法真...

Read more

清醒的立场——戴锦华女士访谈录


  采访人:陈岸瑛 周濂


     问;戴老师,能否先介绍一下您的治学经历和个人经历?


     答:我的经历很简单,但不大规范。我78年考人北大,82年本科毕业。毕业后经国家统分去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在教文学课的同时,进修自学电影。85年前后开始教电影课。90年开始在北大兼职,93年调回北大。象我这一代的很多人那样,我是因“命运”的偶然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的。那成了一个得以接触电影艺术的机会——你们知道,在中国“看电影”是一种特权。我爱上了电影,电影研究和理论成了我的研究领域。进人九十年代之后,我感到电影或电影艺术的领域已无法充分解释电影现象...

Read more

刺秦----戴锦华中国电影百年系列之三


  “荆柯刺秦王”的故事,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在中国影坛有三位重要的所谓第五代导演,分别拍摄了这个故事,第一次是1995年一个叫做周小文的导演他拍摄了一部电影叫《秦颂》,那么到了1998年,一个大家可能非常熟悉的导演,也非常著名的国际导演陈凯歌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做《荆柯刺秦王》,短短的几年之后,明星级导演,国际明星级导演,张艺谋拍摄了《英雄》,那么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被电影电视反复地拍摄,不是什么新闻,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然后同一代的著名导演,反复地拍摄同一题材,还是一个相当少见的故事,那么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使得这三位导演让中国电影史...

Read more

戴锦华讲《冯小刚归来》


  主讲人: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7月—1993年7月,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92年被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7月—现在,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7年10月被评审聘任为教授,2001年3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及大众文化研究。 曾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


 


  内容简介:


 


  在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中,有个吹捧大师,此人名叫冯小刚。他带领于观、马青以及丁小鲁等一帮年轻人为人们圆梦。这部小说后来成为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