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鸣

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现在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数种,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空白处》,均遗憾多多。

作为替罪羊的“奸商”


世界上有没有奸商?当然有。三百六十行,哪行都有坏人,商人自不例外。在商言商,商人做买卖,就是要挣钱,商人言利,理所当然。在一个儒家学说盛行多年的国度,言利之人,被人看不起,在情理之中。况且,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一度甚至被打入贱民行列,所以,用“奸商”二字鄙夷一下商人,就成了时髦。

每到物价飞涨之时,人们第一个想法,就是奸商作怪,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其实,在这种时候,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心术坏了的商人在中间捣蛋,但物价飞涨的关键,还是因为短缺。一旦供应充足,没有商人有这个力量可以垄断商品,太高物价,就算有商人联盟这样做,总会有不...

Read more

艺人们非政治的政治倾向


在清朝,所谓的艺人,就是伶人,唱戏的。过去倡优并称,都是下九流,子孙不能应科考。下九流的人物,当然不入社会主流,政治跟他们没有关系。前朝的皇帝,还有偏爱戏子的,喜欢得紧了,干政这样的事儿,就免不了。像五代后唐的小皇帝李亚子,混在戏子堆里演戏,伶人可以抽他的嘴巴,用戏子治国,谁又能把他怎么样?其实,为政用艺人,也不算十恶不赦。史家痛恨的宦官,也有为人不错的,用谁不用谁,关键看用的那个人有没有本事。汉武帝宠爱一个舞儿卫子夫,爱屋及乌,用了舞儿的家人做大将,不也万古流芳吗?

当然,这样的风流事也就只有汉武帝能干,别个干了,政治上就不正确。稍有不慎,出了岔子,后世史家劈头盖脸地骂。皇帝也要脸,...

Read more

学界知识官僚的幸福生活


中国的干部知识化,现在应该已经完成了,这中间可能还有些水分,要靠党校什么的,滥发文凭帮忙,才能完成干部学历的统计数字。但不管怎么说,绝大多数官员,按过去的标准,已经变成了“知识分子”。这种情况在知识含量比较高的行业,比如学校和研究机构,更加明显,几乎所有的负责人,包括党委书记,连团委、工会、妇联干部,都不仅有学历,而且有职称,领导的职称还都挺高。在大学里,理论上讲,领导都是学科带头人,他们对于学校的业务,有着全方位、立体的统辖权,这些人,可以被称为政治、经济、学术一把抓到学官。

学官有学而优则仕的,也有仕而优则学的,其中不乏优秀的学者,但是更容易混进混混。现在的...

Read more

“公礼”种种


晚清最后十几年,岑春煊是个要角儿。这个公子哥儿出身的封疆大吏,是个狠角色。与人难以相处,参起下属来,毫不容情。但是,据说官声还好,至少不怎么贪钱。他在担任广东布政使的时候,一上任,就有人给他送钱。一打听,这些钱是“公礼”,省里的大员人人有份儿的。各行业的商人,例行公事,见一个送一个。不是特别的贿赂,也不是求他办事。岑春煊硬是没要这个钱,这么一来,商人们都很害怕,觉得这家伙是不是要整人了。结果,也没有什么特别,于是,大家都特别地感激,涕零,再涕零。据说,岑春煊调走的时候,一群人拦着轿子,不让走。

岑春煊是不是有这样的清廉,还可以考证。但是,公礼这样的东西,在我们这...

Read more

文化革命,为何会革文化的命?


  文化大革命,革了文化的命,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文革期间,因为破四旧的缘故,多少文物遭劫,恐怕已经难以统计,地面建筑,除了几个特别著名、由军队保护的,基本上都化为瓦砾。至于雕塑、牌匾、器皿、书画等等,被践踏、捣毁、焚毁者根本没法计算。文革也是个全民焚书的岁月,秦始皇和项羽的焚书,跟文革比起来,漫说小巫,连小小巫都算不上。纳粹德国的焚书,也无法与之相比。举国上下,没有什么书是可以幸免于火神爷祝融氏的,中国古代的书,是封建主义的,外国书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苏联的书是修正主义的。1949年以来出版的书,是中国修正主义的。封资修三字标签一贴,扫荡一切。能幸免的,除了马列选集,就是鲁迅的...

Read more

空空荡荡的当今中老年


  50后60后的一代人,现在已经相继进入中老年,相当一部分人,已经退休了。有调查讲,大中城市的空巢老人,在急剧增加,其实,农村的增加更多。现在去农村看看,还在村里居住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空巢老人,守着留守儿童。这些空巢大军里,越来越多的,挤进了50后和60后。

忙了一辈子,忽然之间闲下来,一直捧着怕摔,含着怕化的独生的儿女,也都离开了。那感觉,当然是空空荡荡,四下抓不到东西。空巢是个难受的事儿,但都是独生子女,没法不空巢。5、60岁的人,腿脚还利索,精力尚在,找不到事儿,就生事儿。只是,这一代人精神世界,也是空空荡荡,没有什么东西。能跳跳广场舞,听听或者唱唱红歌,已经算有着落...

Read more

貌似大学,貌似学术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地方报纸,对自己所在地方的大事小事都不关系,唯独对大学情有独钟,特别关心大学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的教师的讲课。担心他们迷失了方向,讲错了内容,毒害了青少年。这不,辽宁日报派出大批记者,分赴5个城市的20所大学,听了300多节课,偷偷记了13万字的笔记。以点带面,发现全国的高校人文社科的老师们,问题太大了,严重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发了一封给全国高校教师的公开信,要他们迷途知返。听好了,今后按照辽宁日报划出的道道来讲课,一、二、三。

其实,辽宁日报过虑了,我们的大学主管单位,以及大学当局,对你们所关心的问题,一直十分重视,万分地关注。我们的大学,不仅有七门以上的政治...

Read more

迷失的山河故人


每个中年人都有自己的现在过去未来,也都有自己的长辈和后代。近似的,长辈代表你的过去,你就是现在,而后代则象征着你的未来。狗日的中年,是夹缝中的一代,在当今这个转型,飞速变化的时代,半新不旧的若辈,实在活得尴尬,意气风发,窝窝囊囊。

在离家最近的嘉华影院里最小的一间放映室里,看了贾科长的《山河故人》,没有写影评的本事,却有了一点点发牢骚的冲动。在电影里,贾科长最熟悉的汾阳小城,似乎始终在亲切的雾霾里,包括多次出现的的一塔一阁和一个正在修建中的道观,都显得模模糊糊。无论山河还是故人,都是含混的。下井的工人拜关帝,生意人也在拜关帝,但街上出现过两次特写式的手持大关刀的少年,似乎在告诉人们,这...

Read more

浮皮潦草的读经热


  国学之热,已经热了一阵儿了。跟国学热相伴的,是所谓的读经热。跟国学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学一样,人们所读的经,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在众多倡导国学的大师的意中,显然国学就是儒学,经典是不包括道德经和佛经的。可是,即使当下风头正劲儿的大师们,又有几个真正在读十三经呢?书倒是一本本出来了,除了混侃论语,就是贩卖《弟子规》。去年,我在我的读书会上,跟学生们一起读《左传》和《礼记》之时,学生们告诉我,学校里诸位大儒组织的读书会,根本就不读这些。

当然,《弟子规》还是有社会需求的。好多学校的老师,无论大中小学,都觉得现在的学生,也就是古代的“弟子”,是越来越不听话了。而家...

Read more

财富代际传递的中国法则


佛教传入中国,人生无常的理念,特别容易被人接受。中国周期性动荡,没有一个王朝,能够长治久安。一到王朝末年,刀兵四起,兵燹遍地,然后瘟疫灾害流行,人死大半,遑论财富?人世间所有的富家儿,官家儿,都填了沟。能够侥幸活下来的,再重头开始。即使是太平年景,也不保险,即使贵为高官,富甲天下,没准哪天得罪了谁,皇帝一纸诏令,什么都没了。就算这些你都躲过去了,也抗不住富不出三代的法则,天灾人祸都不论,单讲分家,一代代分下去,家产也会越变越薄。

中国早就没了贵族,隋唐之后,世族门阀也没了,用钱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大门槛消失了。但是这不意味着国人不喜欢财富,不喜欢财富甚至地位的世袭。有钱有势家族的子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