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鸣

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现在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数种,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空白处》,均遗憾多多。

官员傲慢的前世今生


虽说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傲慢,但官员的傲慢,却是留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有的时候,越是小官越是牛气,不好打交道,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搪。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当然,官员的傲慢,一般来说,都是对下不对上的。偶尔能出几个傲上的官员,如果不是特别有来头的话,基本上在官场上混不太久。同样一个人,在他的上司看来,兴许低调,腼腆,甚至说话还脸红,但在他的下属或者外面的百姓眼里,则口气好大,张狂得不得了,眼高于顶。多少年来,民众反映的机关门儿难进,脸儿难看,事儿难办,或多或少,都跟官员的傲慢有关。

傲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牛气。官员牛气,因为有牛气的资本。因为人家身份贵。秦汉以来,中国进入了官僚帝...

Read more

喜忧参半的二胎


在千呼万唤之中,全面放开二胎的决定,终于出台了。无疑,这是一个符合民意的好事。所以,这两天,微博和微信几乎都被二胎挤满了,人们都在嚷嚷要回去造人,还有人,在纠结着跟谁一起造。还有的人,性急地贴出来新的计划生育口号,诸如,一胎不行,二胎正好,不育和丁克真正糟之类。也有人预计,在马上会出现一个生育高峰。

然而,现实的情形,可能未必如此。双独二胎和单独二胎政策出台之后,预期的生育率都没有达到指标,而且差得很远。即使能生也不生的年轻人,实在是太多了。据我所知,很多单独二胎的出生,都是生育者父母的意思,而且,背后有帮助养育的承诺。

历史告...

Read more

罗玉凤现象


  凤姐是《红楼梦》的大人物,凡是看过小说的,无不印象深刻。但是,当下中国大大有名的凤姐罗玉凤,其实未必看过《红楼梦》。早几年,凤姐就横空出世了。她的身世,相貌,以及知识状况,不多不少,正好跟她自称的相反,其反差之大,惊世骇俗。至于真实的罗玉凤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除了《故事会》别的都没看过,已经无关紧要。当时包装出她的人们,要的就是这种惊世骇俗,非如此,不足以挣来人们的眼球。毕竟,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眼球已经过于挑剔,不来点狠的,不足以把人们的视线拉过来。

其实,在那个时候,这样荒唐的人或者事儿很多,差不多隔两天就出来一个。罗玉凤的难能之处在于,她在那个时段几乎不断地抛出吓人又笑人...

Read more

没有反思就没有人性的复苏


     文革结束都30多年了,但它似乎还没走。现实中,网络上,呼唤文革的人,比比皆是。年轻的有,年纪大的也有。一次打车,跟年龄大的司机师傅聊起来,他恨恨地说,再来一次文革,可不会轻饶了那些当官的,非剥了他们的皮不可!

  文革在官方文件里被彻底否定了,但对文革的回忆、记录甚至反思时常被禁止。相反,对文革十年的肯定乃至称颂却悄然而起,好像,文革和文革十年,是可以截然分开似的。在20世纪的人类历史中,任何国家,有过我们这样的文革吗?唯一可以比拟的,就是德国的纳粹时代。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却连个像样的历史回顾、像样的反思都没有。

  从今天的角度看...

Read more

无所不在的“领袖风范”


   第一次感觉大学生的领袖风范,是在十多年前,那时我在黑龙江的一所不大的农业院校教书,学校不大,学生也不多,我还算是个年轻教师,跟学生交往比较多,虽说没有到称兄道弟的程度,有事基本上推门就进。一次,一个学生来找我,说是他成立了一个社团,要我帮忙做顾问,交谈中,发现他特别爱说,我手底下那几十个人如何如何。我就问他,你这个社团是你们自愿成立的吗?他说是。我又问,请我当顾问是社团全体的意思吗?他说,这还用问手底下的人,我说了就算。我说,谁是你手底下的人,他们不都是你的同学吗?

自从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此后的麻烦大了,发现学生社团、学生会里,具有领袖风范的人比比皆是,大小是个头...

Read more

韩主席与师范生


   都传韩复榘是个老粗,其实,在冯玉祥的部下里,韩读的书算多的,据说读过七八年的私塾。好些传说中的轶事,比如关公站秦琼,其实是张宗昌的事。不过,韩复榘在执掌山东之时,的确有好些老粗式的表现,比如好亲自审案,不许女学生穿裙子,还出过不知道篮球怎么玩,要给球队一人发一个球的笑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受过新教育的人,在现代生活面前,就是个粗人。

   粗人也有可爱之处。就说审案子吧,都说他随意为之,不遵法律,但碰上政治犯,凡是一上刑就招的,在他手里一般活不了,而那些宁死不屈的主儿,反倒有可能被释放。没办法,粗人就是佩服好汉子。当然,粗人自己审案,是要过包公的瘾,听老百姓...

Read more

常胜将军吴小鬼练兵


   在民国,吴佩孚是个大人物。中国人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他是头一个。在他最神气的时代,据说,还有洋女人看了报道,想要嫁给他。苏俄向东发展,在中国寻求合作者,首先想到的,也是他。

但是,即使在吴佩孚最神气的年月,有一个外号,也跟他形影相随,这就是“吴小鬼”。不仅他身属的直系外面的人,这样叫他,直系里面的人,背后也这样叫。从辈分上讲,吴佩孚是北洋系的第二代,是曹锟的下属,不管是否真的赏识,毕竟是曹锟提拔了他。所以,第一代的北洋人,说他是小鬼,也是可以的。张作霖算不上北洋系中人,但后来也靠上了袁世凯,多少沾点边儿。辈分跟曹锟相若,还是亲家,他最喜欢管...

Read more

大学,何以成为造假者的天堂?


曾经的西安交大原教授李连生抄袭造假案,值得反思。此案,因第一次被国家科技部取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时间变成高校乃至整个科技界最闻名的学术弊案。可惜,虽然有关部门罕见地出了重手,李连生也被西安交大解聘,成为一系列抄袭造假案涉案教授被处理得最重的一类,但人们仍然议论纷纷,渴望学术清净的学人们,还是高兴不起来。不仅仅是因为李连生很快被另一个科研机构聘走,继续做他的教授,而是围绕李连生案所发生的事情,以及相关的其他学术造假案,让人们没法看好中国治理学术腐败的前景。

 

李连生事件,实际上2007年就东窗事发,六位知名资深教授持续不懈的告发,一个非常清晰的抄袭造假案,居然要经过4年...

Read more

大学里容的下个性吗


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上学的时候,食堂的师傅有拎着大勺冲出来打人的,管楼的大妈,可能随时推开宿舍,哪怕你正在换内裤。这样的人,都算不上是有个性。拎大勺打人,为的是不惯着学生,随时检查宿舍,是防止学生干坏事,这都是他们的上司的意思。即使有点出格,大方向正确。况且,后勤的人,有哪个不跟校方的实权人物没点关系呢,有靠山就张狂,符合大学的潜规则。

在大学里讨生活,前提是服从一切的规则,包括潜规则。如果你资格足够的老,无需评职称,你也不想要学校给你的好处,那么,你可以有点个性,至少潜规则可以不买账了。但是,如果你还要职称,还要这个职业,年纪又足够的轻,那么,对不起,规矩点吧。各项规章制度,你得...

Read more

北大哈佛风马牛


今年五四,老大去了北大,说了一句话,北大不要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马上就有北大名教授出来响应,说北大要是办成哈佛第二,非常不好云云。但是,北大有可能办成第二个哈佛吗?不用脑袋想,用脚后跟想,这事都不可能。一个是大学,大学中的牛校,一个是中国大学,中国大学中的牛校。根本就是两码事,如同生物界的两种动物,怎么变,都变不过去,就像猴子变不了马一样。总书记的担忧,委实有点多余。教授的马屁,则是多余的多余。

不过,当初北大百年校庆,中国政府启动211工程之际,宣称要在21世纪建设一百所世界一流大学,北大的目标,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就是瞄着哈佛剑桥去的。把北大清华,办成中国的哈佛剑桥,或者中国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