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鸣

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现在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数种,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空白处》,均遗憾多多。

有权者的交换同盟


有关“利益集团”的问题,眼下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在痛恨利益集团的所作所为的同时,其实更关心的是,利益集团为什么能有这些作为,它们为什么可以影响政策的制定?为什么可以把中央的政令当儿戏,而且真的使之变成了儿戏?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中国经济飞速的增长,形成了飞速增长的巨大财富,但是由于转型时期体制的特殊性,地方政府和某些部门,在这个过程中起了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因此,不仅某些政府部门跟特定的垄断行业形成了特殊的关系,而且地方政府和一些中央政府部门,各自权力的含金量陡然暴涨。其结果是,一方面出现了跟市场化进程相悖的普遍的寻租现象,一方面也诱使政...

Read more

长不大的将军


  民国四公子,有好几个版本,但每个版本,都有张学良。张学良是张作霖家的长公子,大少爷。还没成年,老爹就给他挣了一份好大的家业。在父亲巨大的翅膀底下,从军,上军校,做将军,一路鲜花,一路功勋,一路光彩。外面的人,根本看不清这个少年将军,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张学良一路走来,南征北战,旁边都站着一个郭松龄,仗到底是张学良打的,还是郭松龄打的,谁能说得清?张家大少爷,到底长大成人了没有?也没有人说的清。

  郭松龄反奉之后,张学良终于放单飞了。仗打得怎么样,还是说不清。能说清的,是张大公子的好色。其实张作霖也好色,左一个,右一个的纳妾,屁股后面的姨太太队伍日见壮大。但是,张学良的是新派人物...

Read more

80后离婚算个什么事儿?


  从2004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离婚率连续十年节节高。北京2011年有3·2万对离婚,2013年攀升为5·4万对。上海也不遑多让,2014年达到5·3万多对。江苏2014年有83万多对结婚的,却有将近18万对离婚的。总体上看,离婚率增幅高过结婚率,已经是多年事实。这几年,离婚的主力军,已经由70后,变为80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该90后唱主角了。而且,看这个趋势,90后离婚的概率,只能比80后更高。

  在任何一个社会,离婚率高了,总不是好事。有人归咎为社交网站,有人归咎为“约炮神器”,更有人认为,现在的微博、微信...

Read more

李二先生是汉奸


  汉奸这名目,原本是汉人骂那些跟满人合作者的,但满人统治200多年之后,人们忘记了原义,捡起来,又用在了跟外国人打交道的人头上。特别喜欢用这个词儿骂人的,偏偏满人为多。晚清的中国,经常受西方的欺负,洋鬼子总是来找便宜,也是没办法。但是,人家到门口了,交道总得打,不理不睬,人家会打破大门的。可是,在晚清国门被打开的最初二三十年,漫说跟洋人打交道,就是沾濡了洋人的学问,也会为士林所不齿。

  原来京师办同文馆,是准备招年轻翰林的,高起点,大阵仗。但士林以学习洋文为耻,一个翰林都不肯来,也不敢来。结果使得一个国家办的西学最高学府,变成了满洲贫寒子弟救济中心,混进来的,都是贫寒八旗子弟,...

Read more

中日“文明”的时间差


  中日两国是近邻,在近代的时候,差不多同时进了一个学习西方课程的课堂。不幸的是,日本是优等生,中国是中等生。中等生碌碌无为,但优等生却惦记着踩着中等生高升一步。这就是两国的近代史。

  由于西方人的到来,在中日之间有个时间差,所以,当中国的大门被轰开之时,日本的幕府,还在锁国。中国有魏源等人编出《海国图志》,日本还谈不上这些。这样的书,即使在后来的明治维新期间,仍然是日本的启蒙之作。但是,由于有中国的前车之鉴,当美国佩里舰队叩关时,幕府慌乱了一阵之后,没有抵抗,就屈服了。这种对外屈服,刺激了长萨等强藩倒幕的野心。倒幕的勇士们,尊王攘夷的原意,是要竖起天皇的旗帜,把西洋鬼子赶出去。...

Read more

文联主席的胆气


新鲜事儿年年有,今年也不少。湖南耒阳市文联主席熊艾春,在本地网站上晒了若干首自己做的诗,遭遇网友恶评,他觉得是网站搞的鬼,于是,带领几个人怒砸网站。砸完了,还留下一个字条,上面写着:“熊艾春恕灿社区电脑。201573日熊艾春。”(标点符号,是笔者加的)“灿”字后来又划掉了,因为他问了网站的工作人员,“砸”字怎么写,人家告诉他了,遂改成了“砸”。八个字的便条,错别字从两个,减少了到了一个,只把“怒”,错成了“恕”,但怒气和胆气,真的都相当的大。...

Read more

没有文化的大学教授


外面来的政要到著名的大学做演讲,在现代社会,是普通的事情。中国的几所顶尖大学,也是总有这样的热闹,不惟学校的学子莫名兴奋,有的时候连社会上不相干的人,也一并跟着竖起耳朵,瞪大眼睛。一般来说,这种事情本是相互贴金,宾主同乐的好事,客人不至于上门说坏话,主人也断不会让客人下不了台,最后皆大欢喜,上演大结局。可是,前一段来自台湾的几位贵宾的造访,却惹出了一点不大不小的尴尬,面对台湾客人的礼物,我们的校长和教授,不大不小地出了一点纰漏,不是不认识字,就是说错了话。尽管事后有人拼命地弥缝,但在众目睽睽之下,面子其实是挽不回来了。北大的校长虽然没有出错,但在客人不带讲稿,妙语连珠的演讲比照下,好像也...

Read more

大学是个什么东西?


当今中国,大学越来越多,大学生更是越来越多,可是大学是什么,反倒越来越不清楚了。近来不仅各个学校大肆扩张,地皮不够,不是在别处另建校园,就是四处设立分校,甚至另建大学城,把大学像集贸市场一样堆在一起。连我们最牛的北大,也曾经把本科迁出本部,设在几十里以外的昌平。当然,学校扩张并不是坏事,但这些新校园或者分校,往往只设教室、宿舍和食堂,意思是只要学生有吃有住,再派上些老师定时上课,就可以叫做大学了。这种办学,用北大李零先生的话来说,是办养鸡场,或者用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先生的话,叫做“养猪”。没有图书馆,没有和老师的私下共处,没有大学校园的文化和学脉传统,仅仅被圈在一...

Read more

校服乱弹


在印象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兴校服。中小学生,穿着各自学校订制的校服,招摇过市。远远望去,像菜虫者有之,像甲虫者亦有之。说美感,当然大多都谈不上。难怪一些好事之徒,总是拿校服开涮,说三道四。

记得十几年前,好像媒体上也说校服这事的,不过那时说的,是校服背后的腐败。很丑很烂很不透气的校服,每套价格不菲,但学生家长却非买不可,买了孩子穿着不舒服,也非穿不可,多穿,穿烂了,才好换新的。这样的校服,不仅仅是因为校长和总务主任没有审美感,而是里面有猫腻,偏是这样的校服,他们才能弄到钱,越烂,换得越勤,他们拿的越多。

可惜,这样的腐败分子,抓了不少,但校服却依旧不怎么样。走到今天,依然留人话柄...

Read more

继承传统的风险


传统又开始热,不仅儒学成了香饽饽,连传统王朝的治理结构和方式,比如礼法合一,德主刑辅之类,也成了需要继承的精华。

传统王朝的所谓礼主法辅,德主刑辅,说的是两层意思。在治理结构上,礼主法辅,礼制为体,法律为用。在治理手段上,德治,即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其实,古代中国的所谓法,就是刑,刑罚。从公堂打板子到开刀问斩,无非一种惩罚和威慑。离开了肉体的折磨和死亡痛苦威胁,就没有刑罚。所以,古代的死刑,一直到晚近,还有凌迟,把人割成一片片的一说。

用刑也好,教化也好,是为了维持礼制秩序。所谓的礼制秩序,本质上就是上下尊卑,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所以,在刑律的使用上,法条必须服从伦理等级。同样是杀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