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鸣

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现在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数种,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空白处》,均遗憾多多。

“女德”不如女权


近来,民众的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议题。小悦悦的死,让人揪心,当然也说明了社会道德的滑坡。但是,还没有人把女德,即女子道德单列出来,要求女子强化女德。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事,总得有人破例,广东中山有位颇有成就的女校长,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在她看来,现在道德的滑坡,女子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也要负一份责任,要求加强女德教育,甚至可以成立女德讲师团,到处宣讲。

女子对自己人要求高,从古以来就有传统,编辑“女诫”的班昭,就说过,天下道德实际上系于女子一身。古人不让女人从政,不给她们政治权利,却认为道德的好坏,全靠女子。所以,古代对女子的道德要求非常严格,一方面三从四德,一...

Read more

焦虑“制造业”


人说,眼下是是浮躁的时代,浮躁的标志之一,就是人人焦虑。买股票担心被套住,买房子担心降价,买东西吃担心食品安全,看病的话,焦虑最重,开始是担心挂不上号,然后就担心医生乱开药,动手术的话,不给红包不放心,给了红包也不放心,因为不知道给的是不是足够的多。另一个最大的焦虑,是入学。只要有孩子,从幼儿园入托就开始焦心。开始是发愁入不了好的园,入了之后,开始发愁怎么给老师送礼。这样的忧虑一直延续到孩子进了大学,选择出国受教育则已,如果不出国,忧虑则仍在继续。

自打中国有了新式的教育,谁曾见过家长和孩子为了受教育遭过这样的磨难吗?没有过。民国时,只要家里有钱,孩子能考上,上学就是。没钱的孩子,可以...

Read more

谈我的信仰


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信仰,如果非要说的话,也只有政治信仰。全国人民都一样,信仰一种主义,其实是信仰一个人,把他老人家当了神,全世界最大的神。那时候,最困惑的一件事,就是弄不清楚,伟大领袖是不是跟我们一样,也要亲自上厕所。每次一想到这点,真是又迷茫又惭愧,感觉是亵渎了自己的信仰对象,但又总忍不住要想。

入少先队的时候,带上红领巾,发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发完了誓,在回家的路上,想要撒尿。那时我在黑龙江农场,就跟农村一样,小孩子尿急,随便找个地方解决就是,没人在意。但是,现在我成了少先队员,都要为那么崇高的一个主义奋斗终身了,怎么还能随地小便呢?所以,只好找厕所,情急之下,哪儿找得到?...

Read more

讲规矩背后的阴影


守纪律和讲规矩,在大方向上,是一回事。纪律,也是一种规矩,更为严格讲究的规矩。但是,仔细讲来,讲规矩还是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党纪,遵守党的规矩;第二个层次,是国法;有些事情,并不违法,比如通奸,但党纪却不容。第三个层次,是生活符合人情道理的规矩,最典型的,就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礼貌。

不消说,现在党内的某些人,不仅不守纪律,而且不讲规矩,将三个层次的规矩,统统抛在一边。贪污腐败,随意泄露党的机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连起码的人情道理都不讲。有些县委书记,奴视自己同事,自己家的宠物犬死了,居然下属的局长为此吊丧。有的书记,居然大言不惭地说他跟县长,是父子关系。听起...

Read more

生肖迷信


中国人都有属相,十二生肖,怎么也得占一个。现在的年轻人被西方的星座迷住了,只谈星座不论生肖,但星座没有流行之前,人们对自己的属相,还是相当在意的。有意无意,总觉得自己属相的那个动物,跟自己多少有点关系。这其中,属龙的最好,因为世界上原本就没这种东西,除了传说,或者雕刻和画上的龙,龙跟人们的生活,不发生关系。而且龙到底是个什么脾气秉性,谁也说不好。人说胆小如鼠,气壮如牛,但没有说气壮如龙的。只有一个龙马精神,但说的马,不是龙。

 

我刚懂事的时候,被大人告知,我是属鸡的,翻看十二生肖图上的鸡,感觉很亲。再大一点,对家里养的鸡,自觉负有义务,经常出去弄野菜喂它们,家里来了客人,...

Read more

科举到底该不该废除?


   清廷1905年废科举,在具体落地之前,动静挺大。人们早就传说,科举要废,于是赶末班车的人呜呜泱泱的。但科举真的废了,大体波澜不惊。只有极少数落后地区,出现过秀才抗议的现象。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莫理循很兴奋,觉得连一个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制度被废除,都能这样,可见中国今后的改革,将十分顺利。

  然而,后来的新政改革,并不顺利,革命发生了。革命断送了清王朝,也断送了清廷的新政改革。后来的中外史家,将中国的辛亥革命,视为“托克维尔假说”的最好例证:一个传统王朝,改革更容易引发革命。而具体到当年的中国,最大的败笔,就是因为新政废科举。

  综合史家之言,科举...

Read more

政治课怎么了?


  列宁主义的国家喜欢玩意识形态,玩的手法单一,就是宣传,灌输。不管你的感受如何,喜欢或者讨厌,我就是大喇叭天天嚷,学校里天天教。记得小时候,每个单位,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大喇叭,偏僻的地区,可以没有路,但有线广播一定要有。早中晚定时大喇叭肯定响起来,不听也得听。有毛主席最新指示发布,干部还得把人都集合起来,一起听,听完开会谈学习体会。

  后来改革开放了,大喇叭渐渐消失了,但学校里的灌输式政治教育,却依然我故,基本上还是老样子。在听者一面,其实跟大喇叭效果差不多,反正老师上课灌,听与不听,我都照样灌,你不来,我点名。反正考试不及格,或者出勤率不高,老师不让你考试,一科挂了,你就没法毕...

Read more

一个没有女人的世界


  古今中外,一部小说如果没有女人,估计不会很受读者欢迎,但是,中国的《三国演义》除外。这部大部头的巨作,从头到尾,几乎没女人什么事儿。这事儿,其实不赖作者罗贯中,罗贯中的小说,是根据史书写的,陈寿的《三国志》,上面就没讲女人什么事。二十四史大抵如此,除了后妃什么的,基本上不记录女人的活动,而这些深宫里的女人,即使个个像《甄嬛传》那样斗得生龙活虎,也很少有人会提上一句。大部分后妃传,大抵一个模子,干巴巴的称颂女德。后来的史书,又加上了点贞节烈女的故事,那点事,也单调的让人闷死。

  《三国演义》里最出彩的女人,是貂蝉。这个人物,在史书里只有一点点的影子,小说里的描述,显然是根据宋代...

Read more

皇帝的政敌是自家人


   中国人最重血缘,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家人终归向着一家人。好事,在自家人中间分润,自己人做了坏事,尽可能不出门。胳膊断了,折在袖子里。但这个规矩,放在皇帝身上,就不大灵了。做皇帝的,有点麻烦。尽管皇室讲孝悌,将友爱,比民间调子还高。事实证明,对皇帝构成最大威胁的,就是皇帝家族中人,血缘关系越近,威胁越大。刘备做了皇帝,大封宗室,给后辈留了一堆的同姓王。但他的后辈发现,恰是这些自家人,构成了王朝的颠覆性力量,叛乱不已。刘邦的子孙,花了三代人的努力,费尽心思,削弱和架空了藩王,才算从制度上消除了宗藩的威胁。两千多年,皇室之间的父子相残,兄弟互杀,悲惨的故事,不绝于缕。权力格局放在那...

Read more

顺着你说的年轻人


教育部最近公布了一份他们做的调查,内容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非常令人鼓舞,90%以上的大学生,思想好的就跟红孩子似的。这说明什么呢?当然是教育部思想教育工作的巨大成绩。

 

但情况真的这样令人乐观吗?当然不是。大学里,思政教育普遍令学生反感,因为担心点名,不得不来上课,但不是看英语、小说,就是低头看手机上网。上课,基本就是糊弄。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让学生有这样红得可怕的思想。很明显,这个调查,有点糊弄,而被调查的学生,普遍没有说实话。

 

不说实话,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个风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不大犟嘴了,只要对方是长辈,是老师,是团委的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