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
王春光
20世纪以来,城市化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变迁态势,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城市化虽然经历了诸多挫折,但是进展也比较快,现在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等全面的、综合的变迁过程,势必会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我国城市化主体和城市化模式
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当前在宏观的城市化进程下面涌动着更为复杂、多样和具体的城市化实践活动,有更多的主体参与。概括起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
作者文章归档:王春光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量”与“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庞大,超大城市乃至大城市面临着人口过载等问题。可以说,我国进入了一个比以前复杂得多、充满内在张力的人口城镇化阶段。
“量”的城镇化与“质”的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更多地是体现在量的不断增加上。但是,城镇的宜居水平并未随之快速提升。如普遍出现堵车或者道路拥堵问题,城市越大,上下班路上所花时间越多,生活服务设施并不便捷。由此可见,过去推进的城镇化更偏重于量的增加,而不是质的提升。因此,这里把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称之为“量”的城镇化,而不是&ld...
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层的新动向
当今中国社会学大多是围绕过去三十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社会巨变而展开研究,社会分层是这种巨变的重要表现,因此,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成了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农民的社会分层一度是社会分层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在过去十多年又趋于沉寂,没有像中产阶层研究那么火热。为什么社会学界对农民的社会分层突然变得不那么有兴趣了呢?农民的社会分层难道已经定型了或者不再重要了吗?本文采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四期数据(CSS2008-2015),结合我们在农村长期开展的田野调查研究,旨在回答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与十年前相比,当前农民分层结构是否有明显的不同?第二,这样的社会分层结...
中国社会阶层关系变迁中的非均衡问题
一、社会均衡(social equilibrium )的理论视角
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尽管对社会秩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追求的就是一种社会均衡状态。用社会均衡视角来考察社会是否存在秩序问题,也就成了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对社会阶层的研究来看,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冲突理论与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人的理论似乎有着迥然不同的看法和视野,但是它们都致力于探求社会均衡秩序问题:社会均衡何以可能?或何以不可能?或如何可能?等等。冲突论虽然谈的是社会冲突问题,实则是寻找如何避免冲突从而实现社会均衡之路;功能论更是从如何满足社会功能需求的角度来讨论社会均衡。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