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潭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草根学术自组织“斯为盛学社”创办人。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中国人事档案制度批判(8)


 政策僵化、功能式微与制度负效应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宏观背景下,人事档案已经由原来的“香饽饽”逐渐沦为“鸡肋”,人事档案的管理也处于越来越混乱的境地,其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首先,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人员流动变得频繁,人事档案对部分人的束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员工身份泾渭分明并依附于单位这个“全能”的“小社会”。员工由于学习或工作需要而进行流动,除所在单位领导同意,接收单位有计划指标,还须由接收单位将档案上报并经当地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或其他相关的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发放调令,方可办理调动手续。如果说单位不同意放行个人档案,新单位是...

Read more

中国人事档案制度批判(7)


政策博弈、代理危机与信任赤字
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利益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利益主体相对单一,追求自身利益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后,每一个体都有了自己固有的权利、尊严与价值,而且是在一种平等主义与普遍意义上来表达自己人格尊严的平等、权利资格的平等,即要求平等地承认各个利益主体的自主权和利益上的独立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角色得到国家政策、社会文化、公众心理的普遍认同,“单位人”向“社会人” 的身份置换也空前释放出个人作为社会独立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潜...

Read more

中国人事档案制度批判(6)


  
 体制的“阑尾”?
当一些人在为人事档案成为“鸡肋”而犹豫时,当一些人为人事档案成为个人流动和寻求自身发展“绊脚石”而苦闷时,还有一些人却为人事档案的“遭遇”而付出惨重代价。一些经历“档案遭遇”者把人事档案视为“体制的阑尾”,因为附着人身上的阑尾如果不及早切除,势必隐隐作痛而损伤人体本身。人事档案制度果真成为了中国转轨实践和制度建设的“阑尾”吗?或许阅读下列“档案遭遇”故事有益于对这一个不很准确的修辞进行理解。而“档案遭遇”故事主要表现为三种:一是人事档案在管理过程中被遗失,从而这种被动“弃档”造成当事人利益损失;二是档案材料不经调查人为地或故意地放进档...

Read more

中国人事档案制度批判(5)


流动的“绊脚石”?
变革时代的中国已经把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人”、“单位人”、“政治人”变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人”、“社会人”、“流动人”。个人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福利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寻求流动和迁徙的自由。然而,传统的户籍制度和人事档案制度却设置了种种障碍。在户籍制度出现松动和改革的前提下,人事档案制度却充当着个人发展的绊脚石,于是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弃档死档”、“人档脱节”、“人质档案”、“档案克隆”、“虚假档案”等现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
案例2  邹云弃档[1]
邹云是四川大学九四届毕业生,毕业后把档案放在...

Read more

中国人事档案制度批判(4)


中国目前拥有2000多万份干部人事档案以及约1亿份工人档案,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普通职工,主要放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管理保存。作为人生经历的记录,人事档案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严肃而又神秘的印象,相当长的时期里被视为个人的“生命线”或者“紧箍咒”。作家梁晓声在一篇名为《档案》的短篇小说中感叹:“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都一直被某个人的假象所蒙蔽啊!只有档案才真实地记录着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啊!”[1]然而,由于用工制度的变化、单位制度的式微及其相关政策的变迁,现行人事档案制度已渐渐失去了往日的严肃性、准确性和唯一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视同“鸡肋”或“绊脚石”甚至被称为“体...

Read more

中国人事档案制度批判(3)


  从“阶级政治”、“单位政治”到“一般政治”
早在1846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的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上层建筑,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国家政治实质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政治。什么是阶级呢?列宁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后认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Read more

中国人事档案制度批判(2)


 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同时实现高度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 ,实行了严格的“单位制”。生活在单位制下的人,基本上是以单位作为其生存的原点,生活所需的一切资源,只能在单位中才能得以满足。在单位之外,几乎不存在满足人的资源需求机制和领域。个人命运只能和单位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称之为“单位人”。对于单位人来说,单位是他的衣食父母,是生活福利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特别是单位制通过资源垄断和空间封闭实现了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造就了单位人的依赖性人格。单位作为“小福利国家”,向单位人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福利保...

Read more

中国人事档案制度批判(1)


[作者说明]从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背景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若干政策逐步调整,并向市场经济体制慢慢过渡,一种二元化的公共政策运作时空展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原有的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养老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等不断受到冲击、松动和解体,这些具体政策的变迁演绎着变革时代中国图景的行动逻辑。由此,人事档案制度的政策语境发生了重大转换,转轨时代的政策话语充斥着改革过程和转型社会之中
 
   转轨时代的社会阅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其...

Read more

教育硕士《政治学专题研究》课程论文指导性选题


 
适用对象: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
适用范围:可以根据以下题目进行选题,也可根据自己实践经验进行选题,还可根据斯为盛学社网站“橘洲讲义”栏目之“公共政策与公共事务管理方向指导性论文选题”而定。
课程名称:《政治学专题研究》。
参考书目: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严强等:《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观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
参考选题:
 
01、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关系论略
02、政治学是科学吗?
03、网络政治、公民意见表达与民主社会的沟通基础
04...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