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伯重

李伯重, 男,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历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系、云南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李伯重教授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经济史方面的权威学者。先后主持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至18世纪的江南与荷兰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近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点科研项目“17-19世纪中期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等课题的研究。

中国科研与其自卖自夸, 不如先从清除学术垃圾做起


  2007年,在“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首发式”上,我作了一个简短发言,说道“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此说一出,在学界引起热烈讨论。十年前的高校学报,基本是处于封闭状态的“单位自留地”而失却了公共平台的属性,加之多为综合性而没有学科边界,因此大量垃圾堆积其上,是可以想见的。如今,已有相当数量的学报意识到了自我封闭可能带来的问题,尽管由于体制的原因,综合性和缺乏学科边界情依旧,不少学报可能仍然聚集了不少垃圾,但至少许多优秀的学报编辑已有了主动变革的冲动。 因此,在这十年来部分学报发生了可...

Read more

中国商业如何从“末业”变成“主业”之一的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有句话叫“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另外一个版本是“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发展”)。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对于致富的渴望,而致富的捷径就是经商。

  这不奇怪,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也就是说,在所有行业中,最佳的致富途径是商业。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这种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一旦可以选择人生道路,众多人士的第一选择就是经商,从事商业。那么,商业这个行业,在中国传统社...

Read more

为什么中国商人会成功


  商人自身的变化

  商人地位发生变化的同时,商人自身也在发生变化。俗话说:“打铁还得靠本身硬”。商人自身的素质不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也高不起来。这个道理,商人逐渐明白了。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个商人自我提升的浪潮,也就是商人的“儒化”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商人经商教科书,亦即商书。

  商书所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商书大多出于当时人之手,有的还是商人自己动手而编纂。书中所述观点不仅反映了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