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安持今

爱上哲学十一年。

为何底层社会把“不近女色”视为最高美德


人类爱其子女,一半由于生理上的本能,一半由于经济上的必要。在生产力幼稚的社会,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增加了一个消费者,所以爱惜子女的感情很弱。在生产力进步的社会,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增加了一个生产者,所以爱惜子女的感情很强。
经济愈进步,生产规模常常不断地扩张,这个时候,多生一个儿子,就是多增加一个劳动力,因此,打胎杀儿不但视为不道德,并且视为不经济。只惟女儿,因为她们少时不能够做工,到了长大能够做工的时候,而又须嫁给别人,所以视为“赔钱货”,而为父母所遗弃。

家庭经济愈需要劳动力,多生儿子,就可以增加家庭的财富,这个时候不但没有杀儿的...

Read more

邓晓芒:「自否定」是一个人唯一可能的活法


自否定(Selbstnegation)作为哲学的开端,是逻辑前提和经验的原始事态的统一。
自否定在逻辑上是一切哲学思考和哲学表达的预先承诺。哲学总是以逻辑的形式而展开的,而在逻辑的极限处是“悖论”(Paradox)。

悖论的实质是自否定。自否定不仅包含在悖论之中,也潜在于一切有意义的逻辑表达之中。如果我们把形式逻辑的同一律(A=A)理解为“树叶是树叶”、“太阳是太阳”等等,这是毫无意义的。

但在最普通的命题如“树叶是绿的”、“太阳是恒星&...

Read more

马克思:黑格尔不过是「思辨的一切谬想」的集大成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主题是“批判”,而真正彻底的批判是以批判本身进行批判。然而在马克思看来,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如布鲁诺•鲍威尔之流所叫嚷的 “批判的批判”,完全是非批判的和形式上的,只有费尔巴哈从本质上对于用来进行批判的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

费尔巴哈指出:1.哲学不是人的本质,而只是人的本质的异化;2.人的真正本质是人的现实,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这个本质的现实是“实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即人(包括哲学家自己)的直接的出发点,而不是抽象的、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rdq...

Read more

读不懂的拉康


拉康或者说拉康的"作品"可以拿来阅读吗?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拉康本人,他一定会断然地告诉你:

    "不可以,如果你真的想要理解我的东西,那就去听我的研讨班吧,在那里,即便你依然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理解,但通过现场,你所获得的将是任何阅读都无法给予的。" 

是的,拉康是不可阅读 的,因为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或讲台上宣讲出来的,而不是专为"阅读"而写作的。以德里达主义的角度说,拉康似乎属于那种重声音而轻文字的在场形而 上学的传统,可实际上,他并没有把声音和意义的在场相等...

Read more

哲学的艺术与艺术的哲学


几乎与艺术脱离经学、向纯粹审美形式的进发相同步,哲学也在开始与经学相分离,走向纯粹思辨形式,这就是魏晋玄学的勃兴。

魏晋玄学发端于以儒家伦理哲学为指导思想的东汉名教之治。从东汉到魏晋,由清议而清谈,由清谈而玄谈,由玄谈而玄学,本身就是一个越来越脱离政教伦理、越来越远离社会实际、越来越走向哲学思辨的抽象和超越过程。

这种较之先秦两汉伦理 哲学远为纯粹的思辨哲学对于中国美学史的最大影响,就是提供了一个包括“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和“得意忘言”的方法论在内的崭新的世界观,它诱导人们以一种 真正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运用&ldquo...

Read more

如何理解「拉康精神分析」最惊骇的三句话


雅克·拉康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传承并创新发展了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主张“回归弗洛伊德”。

早期,通过《镜像阶段》理论对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进行了发生学研究。中期,拉康从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启示中铸造了自己的能指概念,并受雅可布森影响,着重在能指与所指、隐喻与换喻、历时性与共时性维度的展开中,描述无意识主体结构与捕捉无意识欲望。

其间,从好友列维-斯特劳斯和马塞尔.毛斯的结构人类学研究那里发展了自己的无意识主体的结构,从科耶夫的黑格尔那里提炼出了欲望辩证法。

后期,他为了深入揭示无意识主体及其欲望,又展开了镜...

Read more

黑格尔:《周易》是最浅薄的纯理智思想


周易被称为五经之首,它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享有崇高声誉,甚至某些大名鼎鼎的西方哲学家(如莱布尼茨)也认为它里面蕴含有关于上帝和宇宙的最隐秘的智慧。相反,本文认为,黑格尔对周易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对周易的迷信。

黑格尔发现道家有某种深刻的思辨,在周易中他则发现了“最纯粹的理智规定”。黑格尔有言:“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是这类思想的基础”,这种纯粹范畴就是易经的阴爻阳爻。

黑格尔认为它们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认为这表明“中国人不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征的阶段...

Read more

邓晓芒:怀疑之路与真理之路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论”中所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真理和错误的关系问题,在“导言”中也专门有一段讨论“真实与虚假”。对此,黑格尔是批判康德开始讨论的。康德认为,要保证认识不犯错误,就必须在认识之前,先检查一下认识的工具。

黑格尔反对将认识视为一种间接性的工具或媒介物的说法,认为它把认识和认识对象看作绝对分离的,借口要避免犯错误,实际上却堵塞了认识真理的道路,“这样一种假定,不禁使人觉得那所谓害怕错误,实即是害怕真理”。

黑格尔主张直接投身于 那“正在显...

Read more

慧田哲学:平等,意味着对自由的背叛


一:理性主义者的政治版图

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 曾经口出狂言;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他企图把人生与人的思考结合起来,认为人生乃是人的思考后的结果,他企图要以人的理性能力为人类设计一条完全 正确的方向。然而这在我看来苏格拉底是狂妄的,它的狂妄在于不仅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人类中心论,淹没了早期人类试图认识自然的哲学思潮,把人从认识自然引向了认识自我本身,更在于他把理性置于一种绝对崇高的地位。总而言之,苏格拉底哲学的蓝图可以概括为:自然的核心是人类,人类的核心是人的理性,人的理性的核心是苏格拉底的理性。

然而苏格拉底自有他的狡诈,他知道理性推崇至上权威的首要任务便是否定感性上的狂...

Read more

弗洛伊德:梦在醒后为什么被遗忘


梦在早晨便趋于消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当然,梦是可以回忆起来的;因为我们只有醒后通过记忆才知道有梦。

但是我们常常感到,回忆起来的梦很不完整,梦在夜间有丰富得多的内容。我们还能观察到,早上回忆起来的梦还可栩栩如生,经过白天便逐渐消失,最后只留下了些微片断。

我们往往知道自己做了梦,可不知道梦见了些什么;我们都知道梦容易遗忘,也知道一个人在夜间做了梦,到了早晨不仅忘掉了梦的内容甚至完全记不起他做了梦,这种荒诞性是不足为怪的。

相反,有些梦在记忆中能惊人地保持不衰。我曾经分析我的病人们早在25年前或更早时期所做的梦;我也记得自己在37年前做过的一个梦,对它至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