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安持今

爱上哲学十一年。

陈嘉映:德国古典哲学与德国文化


今天,给我的题目是德国哲学。在我们学西方哲学的人看起来,德国哲学或德语哲学至少占了近现代哲学的一半。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直到叔本华、马克思、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这些哲学家都被认作是头等重要的哲学家。我们缩小范围,只讲古典时期,从康德到黑格尔。即使如此,题目还是太大,尤其是太深。所以我想还是讲些一般性的,讲讲德国古典哲学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德国的第一个重要的哲学是莱布尼兹(1646-1716)。他是德国人,也是哲学家,叫他“德国哲学家”当然错不了,不过应当说,莱布尼茨属于欧洲而不是属于德国。实际上他的大部分著作是用拉丁文和法文发表的。当时欧...

Read more

福柯的「非正式社会控制」在「多性伙伴身上」是怎么生效的


性伙伴行为者多为自我控制(主流社会所谓的“道德感”)没有完好地建立起来的人,而这又与他们对自我控制所具有的交换价值的低估联系在一起。二者共同作用,消解了社会控制。

布劳便认为当一个人服从他人时,他人便获得了一种权力信用,也就是一种「可用于以后交换的命令权力」。所以,如果说某些人为他人所依靠,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人就是富有权力的。

而那些服从他们的人,便可以通过服从权力来交换到其它利益。本文试图说明,「当一个人低估或曰蔑视权力的交换价值的时候,权力的控制力也就消解了」。

福柯从社会权力的角度思考社会控制,他认为,权力无所不在,...

Read more

存在?还是不存在?


有一个特别阴险的误解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并成为一个我们了解事物真实性的一大障碍。这种非理性和完全混淆的概念是:我们认为存在(的存在),还有我们认为不存在(不存在物)。乍一看,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问题是,大部分人对“存在”的知道并不多,而且它的意义已被默许物理主义的假设模糊不清的事实。为了准确,错误的假设是,能够分享一个物理的存在是“真的存在”,而所有其他的方式存在“不”确实存在,因此是不存在体。也因此,我们听到这样的话:“独角兽是从来没有过的。”或“恐龙已不复...

Read more

不应该再把马克思误读下去


我只对一个人的生卒具体日期记得住。他就是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教我们用谐音记忆为:“一巴掌一巴掌打得敌人呜呜的叫,要爸爬山,山上有一寺”。我现在想,究竟谁是马克思的敌人呢?

一、马克思的敌人是“国家”

看了洪涛的文章《马克 思与韦伯》之后,我才知道,马克思的敌人是“国家”,或者准确地说,是“旧的国家”。马克思的理想是国家的消亡,而这个消亡的手段就是“革命”。(所以,...

Read more

反思黑格尔,否定自我意识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前三章里就很具体说明了意识是怎么通过内在反思从感性确定性经过知觉,而在知觉阶段发生自身“颠倒”。从而,过渡为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

我们知道,黑格尔在意识进展到自我意识的开头之处便写道:“确定性前此的各个方式对意识来说其真理性都是意识之外的某种东西。”说明了什么?就这就说明:意识阶段的意识和意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是自我和他物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概念上缺乏对确定性和真理性的同一。

在意识阶段之内,意识 表现为对对象(也就是他物)的意识,这种对对象的意识肯定也是从感性确定性开始。而感性确定性的意识就是自我...

Read more

哲学讨论会:九种哲学观


一、以人类、宇宙、自然、以及超自然界为哲学对象的“原始哲学观”。

这种最原始哲学观产生于哲学的起源时代——古希腊,以“哲学”之名、“智慧”之实来统称人类的一切知识,后被亚氏(亚里士多德)归入理论思维科学类的形而上;物理学之后,又被称为“第一哲学”。欧洲在中世纪仍保持这种哲学观,但后来“第一哲学”被阿奎归类到思辨科学中的神学(又名:形而上学)了。

近代很多西方哲学家都曾受到这种哲学观的影响。如笛卡尔,他曾说:“全部哲学就如一棵树...

Read more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认 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这个论断在现代思想中是最经常引用、但却最难于理解的口头 禅。海德格尔称生理上的死亡为“亡故”,而在哲学上,死则作为此在借以向其死亡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名称。死比亡故更基本、更源始,因为此在只有死着,才能够亡故。

而人们一般认为死即亡 故,亡故即死,即使两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别,如死可指一个过程,亡故则指此过程的结果,死也不会成为亡故的“条件”。然而,这个差别正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 的关键。...

Read more

上帝死了,尼采疯了


20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首先提出来的“上帝死了”的思想命题。从20世纪中叶开始流行上帝死亡的神学,上帝死亡的神学又称世俗化的神学,这是把上帝死亡与人自己管自己生存的世界联系起来的神学。上帝死亡这一概念由尼采首先提出。尼采认为,信仰上帝一直是西方道德与文化的基础,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的上帝已经成为消灭了的形而上学的残余。“上帝死了”这句话不只是说不再有上帝,而且是说曾经有上帝,上帝和由上帝而来的伦理价值曾经是社会的凝结力,现在人们不再相信上帝是意义和价值的来源,不再相信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和世界的观点。信仰上帝是西方价值体系的形而上学支柱,因此...

Read more

西方哲学思想的三种模式


来说,西方哲学思想分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

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即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的创造的一部分;

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

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苏格拉底之所以受到特别尊敬,正如西塞罗所说,是因为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地上。人文主义者不断反复要求的就是,哲学要成为人生学校,致力于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

这三种模式...

Read more

哲学术语 ——逻辑辩证


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两者准确地说都是研究思维逻辑(至少也是思维运行轨迹)的,但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形式逻辑主要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它是由固定范畴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是对既成的、凝固的、间断的认识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只是反映客观对象间最普通、最简单的关系。形式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完全确定的,界限分明的,它用逻辑符号来指称对象,有一套严密的逻辑推理规则,能够进行精确的逻辑演算。辩证逻辑并不纯粹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而是从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上,从表现在思维形式之中的认识内容、结合人类的认识过程来考察思维形式的联系、运动、发展和转化的规律。所以,辩证逻辑是以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