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学走出商学院:管理与设计融合”活动上的致辞)
作者文章归档:钱颖一

中国教育扼杀创造力
犹太人在全世界只有两千万人口,还没有上海市的人口多(如果加上流动人口的话)。而犹太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接近200人。中国13亿人口,至今只有8位华裔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且他们的获奖工作都不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犹太人不仅在科学上成就非凡,在创业上也非常突出。在美国NASDAQ上市的公司中,除了美国以外上市最多的国家,就是以色列。
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两点相似:一是注重家庭,二是注重教育。我们中国人对教育很重视,投入也很大。但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与同样重视教育的犹太人有所不同。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据说犹太学生回...
中国必须要有硬预算约束
先说财政。十年前,中国的财政收入为1万多亿元,2011年会冲向10万亿元。财政收入成绩斐然在一定意义上是好事,但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其一,财政收入增长如此之高,政府却仍然是每年均有赤字。这说明承诺和支出的比收入的更多。其二,在财政收入增长这么高的情况下,仍然还有很多地方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和社会稳定问题仍然还在加剧。其三,更关键的是,今后十年财政收入增速必然会放慢。如果政府继续以过去支出的方式做事的话,矛盾会更突出,会引发大的危机。
再看货币。广义货币M2与GDP之比在2003年达到150%的高峰后,接下来的五年都在缓和下降,这本来是一种比较好的情况。但是,...
准确认知新形势下的中国和世界
未来一二十年内面临的问题与此前非常不同,能否准确地认知新形势下的自身和世界,将决定我们能否做出正确的应对之策。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中国完成了经济发展上的两个飞跃:在前十几年,中国成功地摆脱了“贫困陷阱”;而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中国又使得人均收入上升到了低中等的水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8000美元),从而站在了中等收入的“门槛”前。
这些巨大成就,正是基于30多年前中国领导人对当时中国和世界形势的认知转变:那就是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莺歌燕舞,而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当时的世界也不是剑拔弩张、“第三次...
建立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应该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这也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现在的问题,严格来说不是改革再起步,也不是顶层设计,而是对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的认定,目前并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
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那时候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就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替代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个目标之下有很多具体改革。
与80年代也不一样,那时候虽然没有那么明确的目标,但是方向是一致的,就是不能再搞计划经济,一定要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走。
现在的情况同70年代末有些相似,是要明确目标和方向,要解放思想。
如果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就一定会影响到具体设计如何来做。
...
中国的投资是否太多
“中国的投资太多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中国的固定资本投资率(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近年来已经超过了40%,这是一个世界记录。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率只有15%,印度不到30%,即使是日本和韩国也从未达到过40%。不少中外评论家由此推断中国投资太多。
平均水平,资本与劳动力之比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中国的投资的潜在回报应该很高,大量投资并不太多。但另一方面,中国的投资回报受到其他因素制约,比如教育水平不高,技术较落后,制度不健全,它们限制潜在资本回报的实现,大量投资就会太多。
因此,要回答中国的投资是否太多,需要认真收集数据并对数...
清华和哈佛差距在哪里
什么是未来人才中的未来?理论上讲,作为学校来讲,学生毕业第一天开始,就已经是未来了。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很深刻的一个问题。因为确实牵扯到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很不一样,中间有很多的需要权衡。我的第一个回答是,确实取决于学校教学项目和课程,他们不一样。越是优秀的大学,特别是顶尖的大学,他们会更在乎长远,一生,学生的将来的作为。其他的学校更把权重放在是不是能够就业,这是第一个不一样。
第二个不一样,教学项目也不一样。清华经管学院和哈佛、MIT不太一样的。我们既有本科生的学生他们22岁毕业,所以未来对他们来讲是一个概念。我们也有MBA的同学,他们可能30岁毕业,我们EMBA的同学...
真品牌源于信任
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级的制造大国。但至今为止,中国还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在2011年《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有69家公司(其中港台地区11家)名列其中。而在2010年世界品牌500强排名中,只有17个中国品牌名列其中,属于制造业的仅有5个,而且没有一个进入前100名。在2010年世界最具价值的品牌100强排名中,中国也没有一个品牌入选。
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品牌,除了青岛啤酒外,海尔、联想、华为名列前茅。比中国经济规模小得多的韩国有世界着名品牌三星、现代、LG等。日本在七十年代就有了索尼、东芝、松下、丰田、日产、本田等着名品牌。显然,中国的制造能力与...
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正确的战略和策略都是从正确的认知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就是基于30年前中国最高领导人对当时的中国、对世界有了不同于过去的,而且是正确的认知。那就是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莺歌燕舞,而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当时的世界局势也不是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是有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认知,我们才将经济发展确定为工作重点,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也才有了后面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完成了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在前十几年成功摆脱贫困陷井;第二个飞跃是在第一个飞跃的基础上,在后面十几年中,使得人均收入上升到按购买力评...
中国开放带来出口大增长
每次读转型报告的时候,我就不免联想到中国。因为毕竟在很长时间里,中国与东欧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很相似。我总疑惑为什么中国和东欧前苏联的转型不一样。比如,这个报告中提出“更安全地增长”(safer grow)、“更强有力地增长”(stronger grow)。中国从来没有这种说法,中国提倡的是“高质量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增长”。
报告提出“更安全地增长”是为了防止增长太脆弱、起伏太大,但中国的增长似乎很安全;报告提出“更强有力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