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带来出口大增长


  每次读转型报告的时候,我就不免联想到中国。因为毕竟在很长时间里,中国与东欧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很相似。我总疑惑为什么中国和东欧前苏联的转型不一样。比如,这个报告中提出“更安全地增长”(safer grow)、“更强有力地增长”(stronger grow)。中国从来没有这种说法,中国提倡的是“高质量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增长”。

  报告提出“更安全地增长”是为了防止增长太脆弱、起伏太大,但中国的增长似乎很安全;报告提出“更强有力的增长”,但中国需要“可持续”。中国对外输出资本,东欧前苏联转型国家是输入资本;中国主要是本国货币融资,东欧前苏联转型国家主要是外币融资,都正好相反。

  这说明开放经济对中国和转型国家的影响有不同的机制和渠道。比如,开放之后,外资把匈牙利的银行全部收购了。从经济学上讲,这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它带来了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比如,虽然在金融危机以前,这些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相当不错,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一来,它们受到的负面冲击远远大于类似的其他国家。报告中提到,东欧的出口增加还不够。相反,中国的开放带来了出口大增长。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可能与地缘因素有关。东欧前苏联国家紧挨着欧盟国家,而中国隔着太平洋与美国相望。欧洲经济和美国经济不可比,而且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不只是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印尼、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没受到太多负面冲击,它们都是经常账户盈余,继而复苏得非常快。

  我想,基本原因在于,一、中国、印尼、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实际上都非常受益于从1998年金融危机中汲取的教训,都因此知道了要靠自己的经常账户积累,靠自己的储备积累,才能抵御金融危机。加上最近二三十年的技术进步,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大幅度外移,使得这些国家具备了很大的增长潜力。东欧前苏联国家的情况不太一样。它们更多地受到欧盟的影响。从短期来看,中国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受益于开放的正面影响,这一影响可能比东欧国家大得多。

  二、技能的制约因素,技能就是培训和教育。一个国家的技能指标是和它的发展阶段相关的。比如,在中国的前一发展阶段,最需要的可能就是大量的中学水平的技能。具有中学水平的,超级的复制能力,是中国的强项。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的出口值很高。但是,东欧那些较富裕国家的生产成本、工资水平都比中国高很多,它们需要的不是中学水平的技能,而是更高的技能。而在它们所需要的技能层次上,这些国家的情况却很差,也很受制约,虽然它们的人均教育程度比中国高不少。

  因此,关键问题在于,中国现在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首次举办奥运会的时间,日本是1964年,韩国是1988年,中国是2008年。在这些时点上这些国家的人均GDP差不太多。前苏联(并不仅是俄罗斯)在1980年举办奥运会时的人均GDP可能也差不太多。

  中国的一大本领是模仿能力超强。在模仿能力超强的情况下,开放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而如果模仿能力很差,开放的好处就相对有限。开放和新技术给中国带来的好处超出了人们的设想。因此,尽管今天中国在制度转型方面,用转型报告中提出的各种指标来衡量,可能很差。但是考虑到开放和技能这两大因素——这里的技能是适应今天中国发展水平的技能——中国经济还是很有活力的。开放和技能这两大因素也恰好是东欧前苏联转型国家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