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蔡厉

理解世界真相,助您顺势而为。
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形势分析服务。
Email:[email protected]

反思中国:重估五四的价值


反思中国:重估五四的价值

 

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其历史进步性和积极性似乎是权威地不容置疑的。80多年过去了,回顾中国秉承五四精神所走过的路程,我们却可以发现,五四的伟大更多地是一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假光环。透过这层虚假的光环,五四的消极一面正俞来俞清晰地凸现出来。本文无意从一个极端滑入另一个极端,从彻底肯定五四转向彻底否定五四。但是,80年后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反思一下五四了。因为形成于那个历史时期的一些思想观念,现在依然在指导和约束着我们的行为。80年的风雨似乎已经将五四精神积极进步的一面冲刷殆尽,唯余其消...

Read more

关于反思改革运动的几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关于反思改革运动的几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引言

 

也许郎咸平本人也不曾想到,他在2004的几篇批评中国企业的文章会拥有如此大的能量,以致在中国大陆引燃了一场大众普遍参与、规模空前的反思改革思想运动。现在要对反思改革运动做出任何结论性的评价尚为时过早,因为没有迹象表明这场自发产生的思想运动已经自发的结束。它依然在如火如荼的自发进行着,稍微留意一下各大论坛的经济版块,便可产生这种印象。有人把刚刚过去的“两会”看成是反思改革运动结束的标志,这一判断似乎没有充分根据,甚至恰恰相反,一些政治、经济精英在两会上的表现却给反思改革增添了燃料,他们的发言构成了新...

Read more

究竟是谁在阻碍市场化前行的脚步


                     

 

针对当前的对改革的反思和争论,大多主流经济学家的态度是由衷的反感和坚决的抵制,因为他们坚决地认为,有人企图在否定中国的市场化大方向,甚至中国改革的大方向。我曾在一个帖子里(究竟什么是市场?!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8649)指出,“我们的社会只...

Read more

曾经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和当前的主流经济学家


曾经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和当前的主流经济学家

 

中共早期有个一个著名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故事,这28半中共党员,以自己因留学苏联而掌握纯正的“马列主义”为资本,激烈批评甚至藐视国内的革命实践,其领袖王明也因此掌控了中共的最高领导权。但后来他们脱离实际的观念和行为使中共付出了惨痛代价,这些人最终也被迫远离最高决策层。

 

历史早已为“28个半布尔什维克”做出了评断,这里再次提到它,是因为该故事背后深藏着一些观念和意识形态,而且这些观念和意识形态依然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而最为重要的是,我...

Read more

从《物权法》争论看中国的法制化建设


从《物权法》争论看中国的法制化建设

 

一、对争论本身的评价

 

    从这次争论我个人有三个看法:1)中国的立法过程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垄断”式的,立法过程本身就造成了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权力的侵犯,或者说使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侵权合法化;2)参与这次立法的法学家缺乏基本的对普通个人权力的尊重,从而缺乏基本的法律素养;3)《物权法》的争论是在“郎顾之争”所引发的针对改革的反思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是对改革反思的深化,中国正历经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来最深刻的...

Read more

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失误及补救


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失误及补救

 

摘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作为代表人物的厉以宁教授和张维迎教授对中国经济的新古典和新制度阐释,接着指出他们理论上的失误根源在于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理论的缺陷:新古典的经济行为主体二分法假设和新制度依然继承新古典的经济人假设。在指出中国改革需要自己独立的建立在对人类制度演进历程和中国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之上的理论之后,尝试提出可以进一步解释中国改革和弥补新制度理论缺陷的制度核理论范式。

 

关键词:

        新古典、新制度、制度核、制度次核、制度核理论...

Read more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诸子百家时代,群星璀璨,象当代的经济学家一样,历史也为诸子百家区分了 “主流”和“非主流”。孔孟成了中国历史演进中的主流,而为孔孟所批判的其他思想大家成了“非主流”,成了“杂家”。在反思中国改革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估这些所谓的“杂家”和非主流的价值,当重新审视这些“非主流”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内蕴时,我们可以发掘出启迪当前改革的真知灼见。

 

 &nb...

Read more

究竟什么是市场?!


究竟什么是市场?!

一、 中国正处于自己的启蒙运动之中

“郎顾之争”引发国人对改革的大反思、大辩论,这样的大反思和大辩论有助于明确我们当前改革理论和政策中的失误之处和含混之处,这场反思和争论的结果,也必将规定中国的未来方向。所以,我甚至认为中国正处于第二个“五四时期”,我们当前的反思和辩论也形成了中国的又一次“新文化运动”,甚至是更伟大的一场。有人说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其实不然。启蒙运动更在于对思想理念的建设,这些思想理念将引导社会的未来发展。而五四时期的那场运动的意义更多的体现于对中国过...

Read more

中国需要补习启蒙运动


中国需要补习启蒙运动

西方历经文艺复兴和后来的启蒙运动,告别中世纪,步入现代社会。现代化的浪潮以战争为媒介向全球蔓延。1840年,在英国炮火的狂轰滥炸中,沉睡的中国艰难地开始了被动的现代化历程。

文艺复兴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尊重和对自由的渴望,号召砸烂摧残人性、桎梏自由的中世纪基督教制度规范;而启蒙运动则向世人描述了一个怎么才能够尊重人性和保障自由的制度框架图景。如果说文艺复兴开启了对中世纪旧制度的破坏之门的话,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告诉人们怎么去建立一个新制度--现代社会制度。也就是说,文艺复兴是破坏,而启蒙运动则是建设。

有人把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Read more

改革的本质


改革的本质

一般认为,改革就是改变以“计划”配置资源的状态,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改革也有另外的几种表达方式,如“经济转型”、“经济转轨”等。当前,对改革存在两种较为知名的理论解释:张五常的(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集》)和科尔耐的(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张五常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三种社会资源分配制度:第一种按社会等级权力(特权)分配;第二种按价格标准(个人财富,钱)分配;第三种界于两者之间(钱权勾结)。价格配置资源的标准的效率优于包括权力在内的任何别资源配置标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