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锡庆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大学里的黑帮


大学里的黑帮

——“知识的量度问题”系列文章之一

这是一组准备了两年之久的文章。两年以前,我把构思讲给一位朋友听,他便催我,“赶快写啊!”两年间,只要见面,他便问,“文章写完了吗?”另一位朋友,以为我安静不了,在长沙找了多处地方让我挑,用意也是要我快点写出来。是的,大学的问题令很多人感到急迫。这里必须申明,本系列不是揭露而是分析。文中引用大量实例,都属广为人知的陈年往事,引来为分析所用。换言之,本系列不在意具体个人的责任,而在意制度的问题。同时本文对制度败象引例很多,但在意的不是批判(纯粹的批判只增加一个社会的痛苦和裂痕),而是要引出有建设性的方案来。

中国现在的版图有九百六十万平方...

Read more

流氓成王


流氓成王

——“知识的量度问题”系列文章之二

 

足球比赛通过操纵裁判来操纵比赛结果,会产生什么恶果呢?因为操纵裁判比提高一支球队的实力要容易(成本低),故只要有人使用这种盘外招不被惩罚,这类招数就会变成争胜的主要手段,就象中国的足球联赛曾一度各队都在贿赂裁判。靠球技争胜的比赛是生产性的,比赛是一种可以欣赏的产品。靠操纵裁判的争胜却是破坏性的,丑陋不堪。各队竞争贿赂裁判,在这一过程中甚至还会积累起丰富的贿赂知识,以至于各有奇招,但大量投入其中的资源带来什么呢?原本可以欣赏的比赛变得不堪入目。

在线象棋比赛使用外挂,会产生什么恶果呢?原先用于棋艺的时间和资源转用于外挂的开发、...

Read more

傻子的量度与果农的策略


傻子的量度与果农的策略

——“知识的量度问题”系列文章之三

 

极其用心的思考,对身体有很大的消耗。因此,如果你从事用脑很深的活动,必须有适当的调剂。一次创作是一次大的消耗,所谓殚精竭虑。之后必须有一段时间通过各种调剂来使身体得以恢复。但是有一些学者因为某个原因而存在急迫感;或者是因为思考过程所感受的巨大乐趣,形成正反馈,不断强化,节奏就被打乱了。连续创作的巨大代价,是身体透支,酿成重症,以至于英年早逝。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要珍惜。天才与大师的存在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对于他们个人而言只是充满乐趣的创作或发现,对社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增量财富。因此要尽可能地延长他们的...

Read more

大学存在的原因


大学存在的原因

——“知识的量度问题”系列文章之四

 

白居易《 放言》有这样八句: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需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此诗后面四句用了两个典故。典故之一,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另外三个叔叔(管、蔡、霍)散布流言,说周公欲谋篡位。周公因此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周公归。典故之二,王莽篡汉前曾伪装谦恭,礼贤下士,以至爵位益尊,节操愈谦。(《前汉书;王莽传》)。但接下来却是专擅朝政,杀害平帝,篡位自立。因...

Read more

后三十年的一个大问题


后三十年的一个大问题

——“知识的量度问题”系列文章之五

 

上文受篇幅所限,表述不完整,故本文开头要再分析一下大学的性质。

唐朝大教育家韩愈《师说》一文传世千年,定义教师为传道、授业、解惑。现在规定一个教师有两项任务,传授知识和创新知识,或者说教书育人。不否认这是教师的本份。当然,要增加一项,或减去一项,也可以讨论。本文要强调的是,做这些事不必有大学,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或者有人说大学的存在是为了学者的交流。无可否认,学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相互激发的奇妙效果。但也不必有大学,只要一个聚会的场所,比如茶馆,就可以了。事实上也有这样的实例,有茶馆因学者聚会而闻名。小范围频密...

Read more

可能被复制的危险先例


可能被复制的危险先例

——细节与发现系列文章之一

 

题记

出现在这个博客上的部份文章,即从最后一页倒数回来的四十几篇,是本人没开博客以前就发表了的。我在一家学术性报纸开了二年专栏,在一家刊物开了一年多专栏,还在另一家刊物开了近十年的专栏,断断续续至今。这四十几篇文章登在这些刊物上,后结集出版,取名为《有场景的经济学》,主题是对活动过程副产品的分析。博客上大约有九十篇文章,剩下的文章,绝大部份也是先在专栏上发表,再放到博客上来。这些文章也会结集出版,九月或十月,新书上市,取名为《知识笔记》,主题是知识的生产和交易。

接下来,将开始一个新的系列。个体之间有大量的选择冲突,冲...

Read more

在无知的缝隙,我看见邪恶在生长


在无知的缝隙,我看见邪恶在生长

——细节与发现系列文章之二

 

这篇文章是这个系列第一篇文章(即《可能被复制的危险先例》)的一个副产品。那篇文章放到我在新浪开设的博客,二天之内有8000点击量,约40条评论。评论本来不只这么多,我删去了其中的大部份。被删去的评论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寄生虫性质的广告帖子;第二类是与文章内容完全无关、纯粹骂人的脏话帖子。读者的评论本来是有益的交流,我自己经常从这些评论中得到启发。但那二类帖子如果不删掉,评论一栏就成了一块脏地,读者会掩鼻而去。为了尽可能地保持评论的完整性,那些与文章内容有关但含有脏话的帖子,保存不删。为了交流带来的益处,某个...

Read more

不可阻挡的无知


不可阻挡的无知

——细节与发现系列文章之三

 

我所在的这个学科,现在一些人写所谓论文,总喜欢提出一大堆政策建议。对此,我只是窃笑。这些人写论文时,假定的读者为高官,他以为这些高官会听他的高见,于是就提出一大堆政策建议来。其实呢,这些论文很可能只有一个或二个读者,即作者本人,顶多再加一个编辑(应付性地读一下),真是自作多情。

不过,这个现象值得解释一下,为什么写文章时把读者假定为高官,而不是乞丐、商贩或农夫呢?进一步而言,为什么那么蠢,不把读者假定为美女,向她倾诉呢?我以为是这么个原因:在实行察举制的两汉时期,全国挑选出来的孝子最终要接受皇帝的考试。那个时候没有纸,...

Read more

最大笨蛋理论


旧文说明:这是我多年以前发表在《证券市场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同时收集在《有场景的经济学》这本文集中,《读者》转载过。今天,闲来无事,到网上一搜,几乎晕过去。被大量转发,只不过多数情况,作者的名字已换成他人。这篇文章,只是有点味道,没有学理上的价值,要抄就抄吧。只是看到一个盗贼横行的领域,生出几许忧虑。

 

 

 

 

最大笨蛋理论

现在的大学里有一群靠赚课时费谋生的人,因有限的几个工资不够糊口,于是只能靠耍嘴皮子四处兼课来补贴家用。作为公立大学的衍生物,现在各类学院很多,这类学院是不养全职教师的,于是就有了兼课市场。那些人不论自已学的什么...

Read more

诡异的出租车


诡异的出租车

——细节与发现系列文章之四

 

出租车已变成一种大众化的代步工具,但是这一领域存在很多诡异现象,没有多少人可以解释清楚。这里,我举二种诡异现象,并试作解释。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不仅有学理上的价值,同时有现实意义。出租车这个行业在各地频出状况,成为一个间歇性的乱源,根源于各方当事人的普遍无知。

第一个诡异现象是,在下午六点这个最高峰时段,司机换班。这个时段,是一天之中对出租车需求量最大的一个时段,却选择在这个时段换班,造成运力缩减,从而产生乘客长时间等待的现象。在长沙,已严重到这样的程度,哪怕在繁华路段,等到一辆车,如果在半小时之内,实属幸运。换班,为什么选择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