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明

张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此前曾在KPMG、AssetManagersGroup等机构担任审计师、PE基金经理等职务。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国际经济评论》编委。《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南方经济》、《当代亚太》等期刊匿名审稿人。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China& WorldEconomy》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人民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等媒体上发表财经评论数百篇。

分化加剧的中国宏观经济


  近期市场上比较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尽管学者与分析师们针对中国宏观经济乐观与悲观的看法迥然相异,但双方对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的看法却惊人地相似。例如,2018年GDP增速约在6.5%左右,CPI增速约在2.0-2.5%左右,失业率保持稳定,货币政策依旧中性,人民币汇率大致企稳(不会破7)等。

  事实上,从2016年起,中国宏观经济就似乎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率均显著下降。然而,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大致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却呈现出分化加剧的态势。目前几乎在每一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乐观的一面与悲观的一面。这恰恰就是为何学者与分析师们的意见大相径庭的原因。

  ...

Read more

明年全球经济有六只黑天鹅


  2017年,全球经济呈现出了以下几大特点:经济复苏由美国扩散至众多发达与新兴经济体;美联储之外的主要国家央行也相继释放即将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全球贸易与跨境资本流动明显复苏;不少国家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而全球经济之所以能够在2017年表现良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场担心的“黑天鹅”事件基本上没有发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风险已经消除。展望2018年,笔者认为,全球经济的“黑天鹅”至少有六只,按照爆发概率由高至低排序如下:

  “黑天鹅”之一是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尽管2017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并未显著升级,但相关...

Read more

中国经济会面临明斯基时刻吗?


  1、明斯基所提示的金融风险是指在经济长期稳定时期,由于债务上升、杠杆率增加、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最后导致系统内部爆发金融危机以及陷入漫长的去杠杆周期的潜在风险。所谓明斯基时刻,则是指由于市场预期转变而导致资产价格崩溃的时刻,也即市场由繁荣向衰退转变的转折点;

  2、明斯基时刻更容易发生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体制下资产价格泡沫更容易充分地展开,通常也不会由政府的有形之手从泡沫膨胀期到破裂期的长期持续干预。不过反过来,由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通常多次经历明斯基时刻,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积累了较多的危机处置经验,因此通常更容易从危机之后走出来;

  3、中国国民杠杆率从20...

Read more

警惕居民杠杆率的过快上升


  居民部门高储蓄是长期以来推动中国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过去10多年以来,随着房地产价格的飙升以及借贷消费文化的兴起,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负债与GDP的比率、居民负债与可支配收入比率、居民负债与流动性资产比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我们认为,试图通过激活资产价格(包括股市与房市),由此来诱导居民部门加杠杆,以帮助企业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做法,是非常短视且危险的做法。近期中国政府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通过加强各方面调控来抑制房价上涨的做法是值得赞赏的,而在金融系统性风险上升与金融风险显性化的环境下,如何克服对资产保值增值的焦虑(克服&ldqu...

Read more

人民币转为升值的关键是什么?


  2015年811汇改前夕至2017年1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由6.12左右贬值至6.95左右,贬值了约14%。然而,由2017年1月初至2017年9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却由6.95左右反弹至6.57左右,升值了5%以上。

  特别是自2017年5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是节节上升。一时间,囤积了大量美元的出口企业开始大量结汇,兑换了不少美元的大妈们开始叫苦不迭地纷纷转为兑换人民币。市场上之前盛极一时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一夜之间居然逆转为新一轮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国际收支表的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也即市场通常称之为的资本账户)将在2017年下...

Read more

金融危机十周年:没有市场大出清,何来全球新周期?


  2010年至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由5.4%一路下滑至3.1%,这一格局被美国经济学家萨默斯称之为长期性停滞(Persistent Stagnation)。2017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出现了显著复苏的迹象,无论是美国还是欧元区、日本与英国,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速均比较强劲。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17年的全球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5%左右,这一水平也是最近五年来的新高。市场的情绪是如此乐观,以至于有观点认为全球经济有望进入一波新的朱格拉周期(长度十年左右的中周期)。

  问题在于,全球经济真的能够从现在起,愉快地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吗?答案恐怕是,未必如此。

...

Read more

中国周期之辩:有重大改革,才有全新周期


近来,关于中国经济是否正在(或即将)进入新周期的讨论非常火热。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的一方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自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GDP季度同比增速已经连续3个季度反弹。2017年的中国GDP增速(约6.8%-6.9%)铁定将会超过2016年(6.7%),从而改变自2011年以来年度GDP连续下跌的态势;第二,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2014年至2016年,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连续3年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第三,过去两年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振了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并进而导致企业开始积累库存与扩大资本开支。例如,2017年上半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

Read more

下半年资本外流压力将增大


  2012年至2013年期间,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关于加快放松资本管制的声音。然而,随后我国便开始面临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及资本外流压力。当前我国资本外流压力主要出现在国际收支的哪些科目当中?我国资本外流压力减缓以及持续减缓将会依赖于哪些条件?笔者将围绕这几个问题一一展开分析。

  在2012年到2013年期间,国内出现了关于资本账户是否应当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加速开放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这个问题上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主要理由有以下三个:首先,未来国际金融形势存在恶化的可能,中国面临的持续资本流入可能转向持续资本流出;其次,资本账户开放有...

Read more

金融风险显著上升的根源在哪里


  从2016年年底开始,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将控风险作为与稳增长相提并论的首要政策目标后,一行三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金融业“控风险、去杠杆”行动。一行三会出现各种监管新规之频繁、这些监管新规针对市场乱象之精准、一行三会执行这些监管新规之坚决,都是很多年以来罕见的。

  诚然,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确在不断上升,如果再不妥善应对并坚决遏制,不能排除中国爆发区域性危机甚至系统性危机的风险。在笔者看来,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风险包括:

  第一,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且商业银行体系与房地产完全捆绑到一起。

  第二,错综复杂的影子银行体系,特别是银行之...

Read more

为何长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已达年内拐点?


  从2016年年底开始,一行三会开始显著加强金融监管,以改变“金融空转”与“脱实入虚”的现象并抑制金融系统性风险。一行三会在强监管方面集体行动的叠加,对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产生了强烈影响。在货币市场上,7天回购利率已经由去年低点的不到2.3%上升至目前的3.4%左右,该利率在今年3月下旬一度突破5.0%。在债券市场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由去年低点的不到2.7%上升至目前的3.6%-3.7%。

  笔者认为,尽管整体上金融强监管的方向不会改变,但未来的金融监管将会加强前瞻性,一行三会之间也会加强协调,基于如下三方面原因,笔者认为,3.7...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