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姚中秋

独立学者,现居北京。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法研究所研究员、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大学接受历史学训练,但热衷理论研习。从1998年以来,长期从事时评写作,为国内重要时政、财经媒体上撰写经济、政治、文化评论。部分文章结集为《为什么是市场》、《权力的现状》两书。 学术研究集中于研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普通法宪政主义,现代中国的宪政主义传统,著有《立宪的技艺》,《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第一卷》等。翻译出版阿克顿著《法国大革命讲稿》、布鲁诺•莱奥尼著《自由与法律》、霍布斯著《哲学家与英格兰法律家的对话》、卡尔•门格尔著《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货币的非国家化》、波考克著《古代宪制与封建法》等十余种。

辛亥革命,一个插曲


  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史叙述赋予辛亥革命以重大历史意义。这场革命当然具有重大意义,但也许并没有人们所想想、论说的那样重大。本文准备提出的命题是:辛亥革命不过是一场伟大的宪政主运动的一个环节、一个插曲。我把它称之为“绅士宪政主义运动”,其目标是构建现代国民国家(nation-statebuilding)。它构成现代中国历史的第一阶段,始于1895年,终结于1924年。这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思想与政治运动,构成准确理解辛亥革命所无法回避的背景和框架。

  理解“共治”体制

  为准确理解这场绅士宪政主义运动,简单地勾勒一下这场运动之...

Read more

中国人的“美国情结”


  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对美国发动了恐怖袭击。此事在中国国内引起了严重的舆论分裂:看到象征着美国的世贸中心大厦遭到袭击轰然倒塌,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欢呼雀跃,但另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则致信美国总统,宣称“今夜,我们是美国人”。此后,中国媒体围绕着“九一一”事件、此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爆发了具有严重情绪化色彩的争论。

  这是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对美国态度严重分裂之典型。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在西方国家中,美国与中国打交道的频率和深度是最高的,而中国人对美国人的态度则充满了矛盾。

 ...

Read more

虚妄的民粹主义恐惧症


  2003年以来,反民粹主义似乎成了一种时髦,民粹主义似乎让很多追求市场、法治的人士恐惧。粗略地观察,大约有这么四类人士比较热衷于反对民粹主义者:

  第一类,一些为市场体制辩护的著名经济学家。他们致力于在中国建立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市场体制,这个市场体制的一个重要制度保证是小政府。他们担心,民粹主义将会破坏这样的市场化过程。他们也担心,民粹主义鼓励民众要求进行大规模再分配,会带来强政府。他们认为,过去几年来各级政府出台的民生政策,就是民粹主义带来的,而这些政策不合乎他们理解的自由市场原则。

  第二类,一些年纪稍大,经历过文革的人士。这些人通常信奉李泽厚、刘再复于八十年代提出的&ld...

Read more

“亲亲相隐”原来很先进


  刑事诉讼法正在进行第二次大修,这次大修对于证人作证方面,可能会有一项较大突破:除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外,一般案件中近亲属有拒绝作证的权利,此处近亲属指父母、子女和配偶。

  这一规定直接关涉儒家亲亲相隐观念,而过去十年间,学术界围绕着亲亲相隐,展开过一场相当激烈的争论。一些自称接受了现代伦理和法律思想的人士坚决反对亲亲相隐,他们相信,亲亲相隐背后是儒家的爱之等差性观念,而这种观念要为任人唯亲之类的腐败现象承担责任。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的看法是荒唐的。立法者这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亲亲相隐的经典表达出自《论语·子路篇》:叶公语孔子曰...

Read more

铁道部应尽快实现政企分离


  拥有先进技术的动车组,竟然离奇地追尾,已经令人十分惊异;铁路部门事后的处置措施,则充满玄机,令人费解。联系到近几年来高铁,包括刚刚投入运营的京沪高铁,故障频发,不得不说,政企合一的铁路管理运营体制,到了下决心进行根本性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在军工产业已经实现政企分离之后,铁道部大约是最后一个政企合一的垄断性部门。铁道部既是一个资产规模巨大、产值巨大的巨型企业,它垄断着全中国的铁路建设与运营业务,但同时,铁道部又是政府序列中的一个行政管理部门。这两重身份纠缠在一起,乃是当下人们所看到的高铁种种乱象之制度根源。

  政企合一体制在意识形态高强度动员的时代,或许效率低下,但通...

Read more

反传统情绪与双重的无知


  近两年来,笔者对于儒家和中国历史形成了一种迥异乎现代常识的认知,并将其中一部分内容概括为“儒家宪政主义”。在与袁伟时先生论辩的文章中,对此略有阐述。

  不出预料,绝大多数网络评论者对此持批评态度。他们无法接受我对儒家的正面解读。最有趣的是,很多人明确表示不看我的文章,而坚决拒绝我的看法。张耀杰先生大约是最为激烈的批评者。在这里,我也要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些批评只是百年来弥漫于知识分子中的反传统情绪的简单重复,这情绪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对传统和西方的双重无知,貌似张扬个性独立的反传统立场,其实是盲目地坚持一种已被证明荒唐的教条。

  重构传统之图景 ...

Read more

法官须对民众正义感保持谦卑


  李昌奎案的二审判决引起了广泛争议。面对民众的怀疑,云南省高院副院长田成有有权劝告人们冷静,“社会需要更理智一些,绝不能以一种公众狂欢式的方法来判处一个人死刑。”不过,显然是迫于公众压力,云南省高院决定重审该案。

  这一决定在法律人中又引起了更深层次的争议。吾师贺卫方教授在微博上说:“据所知案情,我也认为此判不妥……但有一问题须注意,此为终审判决……审理程序合法,故建议维护终审判决之终局性。”这个说法遭到吾友何兵教授的批评:“对于云南李昌奎案,贺卫方教授虽然认为判...

Read more

资源由权力分配至官员居住的大城市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毋宁说是大城市化。形成这种城市化模式的根源在于,资源完全由权力来分配,而官员们当然乐于把资源集中于自己居住的大城市。有一些经济学家也滥用规模经济理论,基于狭隘的经济效率,为这种大城市化提供依据,而全然不顾这种大城市化模式所带来的严重社会、文化与政治问题。

  这种城市化模式造成严重的大城市病。但其最大的问题,还是庶民之难以城市化。也就是说,大量教育和收入水准都比较低的农民无法顺利地实现城市化。道理非常简单:大城市的数量毕竟有限。在人口不超过一亿的国家,大城市化之路也许走得通:只要有几个大城市,这个国家就差不多能完成城市化。但中国不同,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哪怕...

Read more

中国的高房价正在毁灭年轻人的想象力


  最要命的是,当代中国的房地产制度从根本上抑制了年轻人的创业精神。

  6月4日,西班牙《世界报》刊文《遏制全球经济的爱情》,讨论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与全球经济的关系。按照中国传统,单身男子要想结婚就必须是自己房子的主人,而在今天,买房子需要一大笔钱。这就迫使很多人大幅度削减消费开支,而拼命存款。而中国是全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如果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被抑制,全球经济就会停滞。

  这家西班牙报纸的话,只说对了一半。不错,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把购买住房当成了结婚的前提条件。但这绝非什么传统,而完全是新生事物。在我印象中,农村青年经常是在结婚后多年,经过自己奋斗后,才有能力建房的。而在城...

Read more

市场反对高考


  某报前段时间做恢复高考30年纪念专刊,采访我作为一个标本。在采访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我不认为按照一个分数线在全国统一录取是公平的,因为这样的标准对于很多具有其他才能的学生、对于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的学校是不公平的;第二,即使我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也未必就十分糟糕。我也许成不了学者,但境遇未必就一定比现在差。然而,记者整理见报后,不见我的这两个重要补充,我成了一个通过高考跳出农门,从而改变个人命运的标本,令人哭笑不得。

  关于公平的问题,暂且不说。而我之所以说后一点,乃是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今天的中国,经济活动是主要通过市场进行,高考根本就不再是一个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