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潘知常

1956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被评为河南省与郑州市的“青年精英”,并被授予荣誉称号,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年被特聘为教授。历任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主任、《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副主编,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企业形象研究会副会长等。研究范围主要为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媒介文化、媒介研究等。同时长期从事企业、地区与媒介等方面的各类策划、设计等应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出版了《众妙之门》(黄河文艺,1989)、《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2000)、《中国美学精神》(江苏人民,1993)、《生命的诗境》(杭州大学,1993)、《美的冲突》(上海学林,1989)、《生命美学论稿》(郑州大学,2002)、《诗与思的对话》(上海三联,1997)、《生命美学》(河南人民,1991)、《反美学--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上海学林,1995)、《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海燕,1993)《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上海人民,1998)、《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郑州大学,2002)、《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2002)、《流行文化》(江苏教育,2002)、《独上高楼——中西美学对话中的王国维》(文津,2004)等学术著作14部,《传媒批判理论》等编著5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曾获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三项)、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著作一等奖(一项)、北方十五省市社会科学著作优秀奖(一项)、北方十五省市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一项)、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专著《光明日报》“光明杯”三等奖(一项)、中国青年优秀美学著作奖(二项)、中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奖等学术奖励二十余项。历年来主持、参加国家社科项目、省重点项目、省一般项目、省教委项目、南京大学重大项目等共十一项。同时曾主持横向项目《南京城市形象研究》、《南京河西新城区文化特色研究》、《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化特色研究》等十余项政府与地区形象设计与策划项目。

圣杯与魔盒:大众传媒作为世界


   我们已经说过,所谓大众文化,在一般的意义上与以包括电子技术在内的现代技术有关,在特殊的意义上,则直接与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大众传媒有关。在我们看来,不论是现代技术抑或大众传媒,就它们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而言,其中的核心都是一个,这就是:技术性对于文化的介入。不过,两者与大众文化关系的角度又有所不同。技术是哲学的、美学的,而大众传媒则是社会学的、传播学的。技术是间接、抽象的,大众传媒则是直接、具体的。
 
    本章与下一章就转入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之间关系的讨论。在本章中,首先对传播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加以讨论。
&nb...

Read more

从《水浒传》到“水浒气”


一、关于“伤害”的美学思考

 

《水浒传》:被社会伤害以后该如何去回应社会

 

从终极关怀的角度看中国文学,除了杜甫以外,还值得特别加以讨论的,是《水浒传》与《三国演义》。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当然与近年来我反复提及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都亟待重新评价这一看法密切相关。

 

在开讲《向头顶的星空致敬》中,我已经指出,希望能够重新评价《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并且,应该从新的四大名著的排名中把它们剔除,为什么要如此呢?现在,终于可以详细地谈谈自己的全部理由了。

 

简单概括一下,《三国演...

Read more

让一部分中国人先“信仰”起来


——关于中国文化的“信仰困局”

 

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

 

——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上的铭文

 

大家好!

 

在华中科技大学讲座,这次是第四次了。在十年之内,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四次邀请我来做讲座,包括这次要讲的两场在内,十年中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已经陆续做了十二场讲座,为此,在这里我要对华中科技大学的热情邀请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让一部分中国人先“信仰”起来——关于中国文化的&l...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