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弘

1945年2月生于浙江桐乡,在上海读小学和中学,文革期间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赴东北林区,1978年考取文革结束后的首批研究生,在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曾在辽宁师范大学任教,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包括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文化理论与文化批判、欧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有专著《中国文学在英国》(1992,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三等奖)、《临界的对垒——1989-1999学术文化论集》(2000)、《美国:堕落的自由神》(2000,第一作者)、《我心中的缪斯——西方文学经典的现代解读》(2001),《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2002,第一作者,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美之魅——20世纪前的西方艺术和审美沉思》(2004)、《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2004)、《西方存在美学问题研究》(2005即出)七种,译著《阐释学与文学》(1988)、《中世纪的知识分子》(1996)等四种,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近90篇,其中有的论文分获上海市奖项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有关中外文学关系和存在论美学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界均有一定反响。

知识分子问题:现实状况与话语体系


    (一)走向市场的知识分子
 
    如果将“知识分子”不作为个人身分的确定,而作为工具理性用以标示一部分社群,应该还是成立的。后者正是至今仍沿用的社会政治标准,例如在提到所谓的“知识分子政策”时就是如此。不应当否认,这也是一般人普遍接受的观念。它的基本内容是学校教师群体,尤其大学教师群体和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对中小学教师、只受过中小学教育者、或尚在求学的大学生即潜在的教师们,人们往往会加上一个限定词,称为“小知识分子”,以示区别。所以,并非凡有知识者皆可称知识分子,对此不能望文生义。同样,作家、艺术家不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