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黎光

.

一个精英群体的流变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八


一个精英群体的流变

    士,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因此,关于“士”的起源与流变,许多历史学家都曾撰写专文讨论,其中广受推崇的大概要数顾颉刚先生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笃实的治学风格,向我们清晰展示出了士人起源的历史轮廓,被当今学者大面积、成段落引用: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浪口村随笔》52-54页,顾颉刚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

Read more

士为知己者死的由来--《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九


士为知己者死的由来

    我们知道,封建贵族作为一个实体自春秋末年开始衰落,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而消亡。可是,从春秋至秦汉的士人们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那种始终如一的、试图保持人格独立,限制最高权力的贵族精神。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他们虽然逐渐丢掉了贵族的身份,却不想丢掉士人的自尊。所以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强调君臣各守其礼,各尽其道,以维护士人的尊严和利益。同样的意思,孟子把话说得更清楚、更直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他将君臣关系完全定位于平等对应的互动关系...

Read more

官场不欢迎正人君子?--《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二十


官场不欢迎正人君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道家讲“道”,儒家也讲“道”。说来说去,就把这个“道”说玄了,就有了许多种含义,许多种解释。现代学者有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将儒家的“道”,理解成“理”或“真理”。著名学者李零先生对“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解释就是:“死心踏地做学问,死心踏地追求真理。”(《丧家狗——我读〈论语〉》171页,李零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说的还是“道”,以“道”为标准,明确士人是否应该选择“出仕”,是否应该与权力合作。

   ...

Read more

科举前的升官线路图--《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二十一


科举前的升官线路图

    中国的历史人物,大都是越到后世越没个性,越缺乏光彩。先秦时敢于舍生取义的武士,到了汉代就成了热衷于结交权贵的“巧取的侠”,而“守死善道”的文士则逐渐蜕化为趋炎附势的官僚。

    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这样论述封建制解体所产生的政治变化:“可是不幸的,封建里解放出来的政权,固然不再专属一姓,万世一系了,但是中国却到现在还没有找出一个夺争政权的和平方式。我们一说起夺取政权,也就忘不了‘揭竿而起’的武力手段。武力争夺的方式下,政权成了‘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夺宝。……我们不像英国,杀一个皇帝,皇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