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黎光

.

我们都在推着巨石爬山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八


我们都在推着巨石爬山

 

    人类带着工业革命与科学进步的丰硕成果迈入二十世纪,可是人们的生活图景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反而是连续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的战争,规模空前的灾难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左右了哲学的发展走向。一批思想家延续叔本华、尼采开拓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审视世界、思索人生,从而痛苦而无奈地宣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荒谬的!他们,就是重塑二十世纪西方精神面貎的存在主义者。

    加缪,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评论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时也是令人敬慕的存在主义代表。他...

Read more

权力与财富沉迷的悲歌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九


权力与财富沉迷的悲歌

 

    在写这一章时正是虎年大年初六,我从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武汉60万香客烧香迎财神!农历正月初五传说是“财神爷”的生日,从年初四晚上开始,武汉市周边地区的60万香客涌进占地10多万平方米的归元寺,以敬香“迎财神”的方式祈福求财。

    这让我想起有一年的春节,我在一位朋友家过的。大年初一的一大早,朋友全家就驱车到一家寺庙去烧头柱香,这家寺庙跟武汉归元寺一样就在城里,香火非常旺盛。车到寺庙后,已经人山人海,有人来得更早。敬完香后,朋友的太太领着儿子去后殿请寺庙主持给儿子摸顶祝福。主持是个...

Read more

快乐为何飘瞥难留?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


快乐为何飘瞥难留?

 

    米兰·昆德拉曾经多次引用过这样一句犹太格言: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自从我把快乐当成一个问题来一本正经地思索之后,则经常想起一句佛教用语:不可思议。人生中的种种境遇,人生中的许多问题,自有其奥妙之处,本质上是不可思议的,大约也是不必思议的。用昆德拉的话说则是:“人们愈思索,真理与他越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越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附录》329页,米兰·昆德拉著,作家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现世的快乐本...

Read more

失去权力与财富的悲剧--《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一


失去权力与财富的悲剧

 

    我们得不到最好的东西,又不肯放弃,我们还要在命中注定的痛苦之间顽强地寻找快乐,享受生活。从美学上说,这就叫“悲壮”!用尼采的话说,这就是希腊的悲剧精神,是悲剧中的喜剧感。

    现在,我们从希腊国王弥达斯的权力与财富,回到中国末路英雄杨志的权力与财富,从一个“悲剧”进入另一个“悲剧”。

    施耐庵在他的《水浒传》里对杨志这个人物落墨并不太多,却塑造了一个让许多后人不断品味的人物,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他太典型了。

    ...

Read more

三个想当皇帝的人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二


三个想当皇帝的人

    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我们一直饱受强权的欺凌,一直深受贫穷的困厄,因此,我们对权力与财富有着非同寻常的认识与感受。

    中国社会是以权力为核心构筑起来的,权力与财富,存在着异常紧密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皇帝既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控制着整个国家的财富,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于是,对权力与财富的渴望,便集中地表现为对皇位的追求。而中国的所谓“英雄”其实都与对皇位的争夺有关,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有人是自己想做皇帝,有人是帮助别人做皇帝。自己做皇帝是为了...

Read more

项羽,一个心理变态者--《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三


项羽,一个心理变态者

    把项羽这样残暴的杀人魔王吹捧成高贵的英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后世中国文人的心理扭曲,暴露了一种受虐狂的病态倾向,说到底,其实就是暴力崇拜。分析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我们大概可以形成这样的印象,刘邦是个有道德缺陷的人,项羽则是个有人格缺陷的人,用今天的话,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心理变态的人。因此,他在比较项羽与刘邦的时候才说:“子羽暴虐,汉(即刘邦)行功德。”没错,刘邦出身卑贱,来路不正,是个地痞流氓,但他总还算是个比较正常的人。他确实干了许多坏事、丑事,但都基本符合“损人利己”的行为逻辑。项羽干的坏事则大多是“损人又不利己”,...

Read more

古今罕见的欢乐英雄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四


古今罕见的欢乐英雄

    刘邦的一生中有两个著名的道德污点,广为后人诟病。在彭城——睢水之战惨败溃逃之后,他预感到项羽可能对自己的家人下手,所以先回了一趟老家沛县,在路上刚好遇到了儿子孝惠、女儿鲁元,急忙让两个孩子上车一起逃亡。这时,项羽派出的骑兵从后面追了上来,刘邦急于逃命,生怕车载过重影响速度,竟然将自己的儿女推落于车下,为他驾车的滕公见状,又把孩子们抱了上来。他往下推了三次,滕公往回抱了三次——生死关头抛儿弃女,此其一。后来战局发生变化,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项羽在两军阵前摆了一个专放牲肉的案板,将作为人质的刘邦父亲刘太公按在案板上,又在旁边支了一口...

Read more

弯曲楼梯尽头是快乐?--《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五


弯曲楼梯尽头是快乐?

    历史留给我们的大都是典型而极端的事件和人物,而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其实大都是平常的日子,平常的生活。可是,无论怎样平常,我们仍然不可避免地生活在权力与财富的影子里,随时都会感受到权力与财富的存在。它可以让一些人活得更好,也可以让一些人活得很不如意,也就是说,它始终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悲欣苦乐。

    在当下语境中讨论权力与财富是困难的。这个困难就在于我们恰恰置身其中,无法超脱,无法自拔,因而也就难以公允、客观。而且,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处于所谓“转型”的激变里,这种激变时常让我们感到无从把握,往往...

Read more

长期禁欲之后的放纵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六


长期禁欲之后的放纵

    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持续的战争与动荡,内忧外患,国弱民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性的内战虽然结束了,但是一场抗美援朝战争,又让这个年轻的国家不堪重负,外债累累。随后兴起的三反五反、反右、反右倾,直至文化大革命这一系列政治运动,更使全体中国人远离了财富。越穷越革命,越革命越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所渴望的不是权力,也不是财富,而是怎么能吃饱肚子,怎么能平安地活下去。当口粮、肉类、白糖等日常食品,以及做衣服的布料都要凭票证购买,当温饱都成为问题的时候,没人敢奢望更多的财富。同时,“狠斗私字一闪念”,那异常严肃的革命氛围也不...

Read more

中国“知识人”的困境--《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七


 

中国“知识人”的困境

    那年回乡,从深圳坐飞机到合肥,然后乘车回安庆。从合肥到安庆中间经过一个城市叫桐城,正是中午,朋友建议在这儿停车吃一种本地的特色菜--“水碗”。“水碗”跟传统的中国菜做法不同,它不用油炒煎炸,而是整桌菜无论荤素都是一碗一碗用水蒸出来的,所以叫“水碗”。我以为这是一种新菜式,因为它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清淡、少油、少盐,并且较好的保留了菜的营养价值。我想,这一定是讲究吃,又懂得营养的人摸索出来的一种科学的做菜方法。可是饭馆的张老板却告诉我:“这是老辈们传下来的,很有些年头了。”也许他看到我的讶异,就接着解释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