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楼梯尽头是快乐?--《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五


弯曲楼梯尽头是快乐?

    历史留给我们的大都是典型而极端的事件和人物,而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其实大都是平常的日子,平常的生活。可是,无论怎样平常,我们仍然不可避免地生活在权力与财富的影子里,随时都会感受到权力与财富的存在。它可以让一些人活得更好,也可以让一些人活得很不如意,也就是说,它始终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悲欣苦乐。

    在当下语境中讨论权力与财富是困难的。这个困难就在于我们恰恰置身其中,无法超脱,无法自拔,因而也就难以公允、客观。而且,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处于所谓“转型”的激变里,这种激变时常让我们感到无从把握,往往只能随波逐流。

    在现代语境下讨论权力与财富又是危险的,它随时都有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争论。

    2006年8月7日,新华社发了一篇名叫《福建漳州“纳税大户子女中考加分”事件调查》的电讯稿,立刻在全国上下引起了一番关于权力与财富的讨论。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稿子的主要内容及部分评论:

    “福建省漳州市今年的中考招生工作已接近尾声,但这个市出台的一项政策——民营企业纳税大户子女可以加20分照顾录取,在当地引起广泛争议。”

    ······

    “为何出台这样一个照顾纳税大户子女的加分政策呢?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骆沙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主要考虑到漳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立市进程缓慢,此举是为了鼓励民营企业,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记者了解到,漳州市委市政府在2003年7月和2006年3月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明确要求要为纳税子女中考加分。” (新华网《福建漳州“纳税大户子女中考加分”事件调查》)

    针对这样一个事件,新华社发出是评论是《决不容金钱腐蚀教育公平》:

    “ 给‘纳税大户’和‘外来投资大户’子女入学加分,是典型的行政‘乱作为’行为……无论什么政策,不管什么举措,前提是不能违规违法,不能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危害社会公平。‘特别照顾’纳税大户和外来投资大户,突出考生的家庭财富背景,在教育上导致了‘有钱就可以加分’‘有钱就可以优先入学’的‘金钱第一’的不良风气。这样的‘政策’和行政行为是对公民权利的忽视,是对教育公平的‘金钱腐蚀’……”(新华网《新华时评:决不容金钱腐蚀教育公平》)

    《中国经济时报》的评论是《给纳税大户子女加分是制度化的“劫贫济富”》:

    “富人的子女本来就比穷人的子女享有更多的资源,能接受更为良好的教育,而对于这些所谓纳税大户的富人子女给予中考加分20分优惠待遇,只能是使富人子女更占尽一切好处,破坏社会的公平。所以,在我看来,这种给纳税大户子女中考加分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制度化的“劫贫济富”,是破坏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毒瘤。

    “《圣经》在“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样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的起源。‘马太效应’体现的是一种丛林的生态关系,这种丛林规则就是‘弱肉强食’、‘劫贫济富’。因此,在没有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中,‘马太效应’往往大行其道。”(《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杨涛)

    由于有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问题历来是中国的敏感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命运与未来,关系到一个人整个后半生的苦与乐。就这个事件而言,除了它影响现行教育的公平性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权力与财富、财富与权力的非理性互动。所谓“给纳税大户子女入学加分”,实质上就是以财富购买权力,这显然是一种公平以外的特权,而权力部门不仅主动出让这种特权,还制定政策全力保护这场交易得以顺利施行,这确实不能不让人惊诧、错愕。

    权力与财富的无序分配和两者之间的非理性互动是历史上常见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系列博客核心议题,这里不再枉加议论。归根结蒂,一个社会越公平,它的社会成员获得快乐的机会便越多,这大约是无可争议的通识。

    同样是2006年8月,同样是一段有关学生的新闻,同样关系到权力与财富,同样在民间引起了很大反响,不过,它却是个既让人感动,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故事。

    8月21日,《新京报》发了一条消息,叫做《百余家长送清华新生入学后露宿校园》,并且配发了图片。下面是这篇报道的部分内容:

    “上百名家长在送清华新生上学时,因周边宾馆爆满,最后露宿校园。清华学子们对此反应不一,有同情者,有问责者。而学校对此表示,已经尽力安排家长的住宿。”

    “8月19日凌晨4点23分,一个网名叫大胃李的学生在水木清华的BBS上贴出一篇题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文章。作者在帖中展示了6幅关于学生家长睡在清华大学紫荆公寓前足球场上及周围门廊走道上的图片。大胃李在帖中表示,自己半夜觉得睡不着,就爬起来拿着相机去了操场上,没想到看到了这个场景,想想两年前的自己和父母,他感到辛酸,就把他们拍下来放在了水木清华的BBS上。”

    “昨天下午记者到清华大学采访了部分学子。一位张姓学生则表示,家长千里迢迢送学生上学,自己又不肯多花钱住学校的旅馆,表示非常感动……”

    关于这则新闻的评论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人“哀民生之多艰”,当然也会有人指责校方安排不周、对新生及其家长关怀不够。不过,有一点却被人们普遍忽视了,那就是露宿在清华校园里的家长们此刻的心情。我想,他们当时的心情大概是苦乐掺半的。因为财富与权力的匮乏,因为生活的困窘,所以露宿校园,这肯定是一种苦、一种悲;同时,他们又是怀着希望的,孩子终于考上清华了,孩子为父母争气了,孩子的未来有指望了,这肯定又是一种别样的甜,一种对未来满怀憧憬的乐。无论他们是不是露宿校园,这一刻,都应该让他们安眠!他们曾经为孩子的未来唅辛茹苦,曾经为孩子的未来提心吊胆,现在,他们安心了,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不管是在自家的土坑上,还是清华校园的足球场上,他们的心里是乐的,他们的感觉是骄傲的!

    培根说:“一个人成为显贵,没有不是从弯曲的楼梯爬上去的。”换言之,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曾走过一段曲折的路。衷心祝愿那些曾经露宿在清华校园里的家长,希望你们能够看到孩子的成功,或许,你们就是他们向上攀登时那段“弯曲的楼梯”。

    弯曲楼梯的尽头就是快乐吗?(未完待续)


下篇:杨黎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六  长期禁欲之后的放纵

 

杨黎光网站:http://www.yanglg.com/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