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为何飘瞥难留?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


快乐为何飘瞥难留?

 

    米兰·昆德拉曾经多次引用过这样一句犹太格言: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自从我把快乐当成一个问题来一本正经地思索之后,则经常想起一句佛教用语:不可思议。人生中的种种境遇,人生中的许多问题,自有其奥妙之处,本质上是不可思议的,大约也是不必思议的。用昆德拉的话说则是:“人们愈思索,真理与他越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越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附录》329页,米兰·昆德拉著,作家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现世的快乐本身就是一种感觉的虚妄,意识的虚妄,归根结底不过是一场“空”,根本无须牵挂。相反,人一思索,就变成了执着,就生出了种种“挂碍”,就不可避免地成了自寻烦恼。思索快乐过程,有时确实是一个自寻烦恼的过程。

    然而,人们仍然忍不住以各种方式追求快乐,虽然它就像是天空中任意飘浮的云彩,看上去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却始终让人摸不着,抓不住,更无从把握。而且,无论你怎样思索,无论宗教、哲学、文化有着怎样精深的理论与阐释,都不能更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快乐,归根结底是一种切身感受。一声温暖人心的问候,一张心灵相通的笑脸,一个满怀深情的对视;或者一次按部就班的升迁,一笔数目不大的意外之财……都能使人产生心灵的愉悦与实际的快乐。快乐,是由外而内,由现实生活作用于心灵的生命体验。

    它就是这样地玄妙,这样难以捉摸,所以,灵慧睿智的诗人纪伯伦才借用先知的口吻这样言说快乐:

 

    “快乐是一首自由之歌,

    却不是自由。

    快乐是你们的愿望之花,

    却不是愿望之果。

    快乐是向高处呼唤的深,

    却不深,也不高。

    快乐是从笼中释放的翅,

    却不是自由翱翔的太空。

    是的,快乐确实是一首自由之歌。

    你们在心中为他歌唱,

    为此我感到高兴,但是,

    我不允许你们在歌唱中沉迷。”

 

    现在,就让我们把仰视的目光从宗教、哲学、文化等大概念上挪开,一点点下移,去关注人生的真实境况,审视影响快乐的诸多现实问题,近距离地看一看,快乐为何如此“飘瞥难留”。

    先来说一个外国国王和中国末路英雄的故事。

    弥达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他统治的地方叫佛律癸亚;杨志是《水游》中的人物,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末路英雄。他们身份迥异,地位悬殊,可他们的故事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与权力与财富有关,都与由权力与财富衍生的快乐与痛苦有关,而且他们刚好处于两个极端。

    “国王”这个称号总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它意味着人所能达到的权力与财富的顶峰。不过,这位传说中的弥达斯国王对此仍然不满足,他经常在森林里游走,为的就是要寻获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同伴西勒诺斯,寻找更大的财富和快乐。

    许多日子过去了,弥达斯始终没有找到西勒诺斯的踪迹。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子民竟然把因酒醉而在森林里酣睡的西勒诺斯给他送上门来了。

    国王虔敬地接待了这位酒神的朋友,盛宴款待了他十天十夜。在第十一天的早上,他把这位客人送到吕狄亚旷野,交给了酒神狄奥尼索斯。酒神自然非常高兴,便让国王说出他的一个愿望,他将以自己的神力满足国王的要求。弥达斯大概早就想好,立刻满怀渴望地说:“伟大的酒神啊,如果允许我选择的话,那就请您让我所触摸到的东西都变成闪光的金子吧。”

    酒神虽然为国王的选择感到遗憾,但还是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弥达斯得到了这糟糕的魔力,心里却喜不自胜,乐颠颠地走了,而且马上找了个没人的地方试验酒神许诺是否可靠。他从橡树上折下的一根树枝,橡树枝真的就变成了金子。他又急忙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石头也变成了闪光的金块。他再从麦秆上摘下一串成熟的麦穗,竟得到了满手的金粒子。他欣喜若狂地走到自己的王宫,手指刚一碰到门柱,门柱马上就闪出了诱人的金光……

    国王高兴得忘乎所以,令侍从为他备一桌美味的饭菜,他要大吃一顿,好好庆贺一下。很快,他喜欢的烤肉和白面包摆到了餐桌上。他伸手去拿面包——面包变成了石头般坚硬的金块;他把肉放在嘴里——闪光的金片便在他的牙齿间嘎嘣嘎嘣作响;他抓起高脚杯,猛灌下一口葡萄酒,酒的醇香立刻变成了金属的腥涩,难以下咽。这时他才明白,守着一堆金子,他却不能吃也不能喝;他拥有无穷的财富,却不能享受生活,甚至连继续生存下去都成了问题。他很富,也很穷,正如有些人所说的,如今他穷得只剩下金子了。最可怕的是,当他绝望地用拳头捶打自己脑门的时候,他的脸也像金子一样发出了坚硬的鸣响。

    事到如今,他才万分惊恐地举起双手,再次向酒神祈求:“哦,狄奥尼索斯!伟大的神啊,发发慈悲吧!宽恕我这个愚不可及的罪人吧,快取消我身上这触物成金的能力吧!”

    宽厚的酒神恩准了他的请求,对他说:“你到帕克托罗斯河去,逆流而上直到山里,找到它的源头。哪里有泡沫飞溅的水从山崖里喷出来,你就在哪里把头伸进清凉的急流里,让身上的魔力离你而去……”弥达斯听从神的指令去做,魔法终于离开了他。

    从此,弥达斯开始憎恨一切财富了。他离开自己豪华的宫殿,总喜欢在山林里和河流边散步。他从迷恋黄金,学会了欣赏自然。

    这是一个极端爱财的人受到惩罚的神话故事。正因为它是神话,因为它极端,所以才经不住推敲。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是,人们爱黄金并不是因为爱这种金属,人们爱钱不是因为爱那种纸张,人们爱财富也不是因为财富本身,人们看重的当然是财富所代表的权力,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这个故事过分强调了财富的物质性,而忽略了它的社会性。所以,从劝导人蔑视财富这个角度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好故事,它只证明了国王的愚蠢和贪婪,却没有揭示人们追求财富的真实动因。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无法否认的是,金子或财富确曾给弥达斯带来过快乐,岂止是快乐,简直就是欣喜若狂,只是这种快乐太短暂,转瞬即逝,而他最终面对的则是生命的危机,这是任何人都终将面临的危机,这是人的宿命。从这个角度分析,弥达斯与金子的故事又成了关于财富与生命的隐喻。

    其实,这个故事的真正价值在于揭示了国王的困境与无奈,也就是人的困境与无奈。从根本上说,人所能拥有的权力与财富都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有限的,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即使是国王,也有会受到生命的困扰,也会受到更高的权力——神的权力(或者是自然的权力)——的强力制约。因此,西勒诺斯的忠告才被哲学家广泛引用:“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未完待续)

 

下篇:杨黎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十一  失去权力与财富的悲剧

 

杨黎光网站:http://www.yanglg.com/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