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侯卫东

.

一个人和广场(三)


 
十三年前为毛泽东百年诞辰作(三)

我的双脚可以迈进早年的图画本上

我是一位青年

我来自我生活的城市  还来自哪里?

假若我们是同龄人

我们会有一支共同的红色蜡笔

我们曾把它举起

我们围绕它坐下

以我的名字为证

一个人  用你的名字命名的时代

是生我的摇篮

这不能也无需改变

 

请相信回忆的坚韧与任性

相信这世上  还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力量

相信一支蜡笔的感情

我们可以走过直尺和圆规的拱门

我们可以登临城楼 

宏大的广场  行色匆匆的每一种时间

我承认自己激动...

Read more

一个人和广场(四)



十三年前为毛泽东百年诞辰作(四)

让回忆回到回忆的路上

让火  回到它燃烧的地方

让我从童年与少年的深巷走出来

我们面对广场

我不可能停在路口  使一生变得伟大

我同样不能  把光埋在黑夜

让行路的人被我照亮

 

假若现在是白天

我就走在太阳的照耀下

假若到了夜晚  我就走在灯光里

我仍需要照耀

我原以为一个人可以活在自己的光芒中

什么力量  使离开我们的人

还在帮助我们

 

这就是一位伟人的意义  毛泽东

在你和九月一起离开之后

毛泽东的涵义和一...

Read more

李斯最后的陈辞:是我完成了自我谋杀



李斯最后的陈辞:是我完成了自我谋杀

面对你们,我不能解释突然言说的理由。
你可能是一位毫无历史感的过客,你可能把我经历的时代常识成一个粗浅的概念,这样你就可以轻易地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严格说来,我不可能真正实现和你们的交流:因为你和我,我们永远不可能达成理解。但我的固执不可救药。我阻挡不了自言自语;同时我知道自己的声音会被放大成广场上讲演——这是我的宿命!我不能再回到芸芸众生的你们的队列,在一些琐碎不堪的事情上感受着人生的大起大落。我的历程是不可重复的,直到此时此刻,我向毫不相干的你们诉说你们不能理解的心境。
一个非常的状态,是我临刑前时的兴奋复活先前的记忆,还是训练有素的职...

Read more

作为共和国的人民


 

20年前的诗,或可一看

 

 

让目光轻轻地抚摸

抚摸一枚年轻的镍币

我们的国徽  嵌在

金属的人民里

麦穗以粮食的名义

埋在农民和土地的朴实里

抽穗着丰收和农业

然后

举起麦芒的尖锐

护卫着五星的边疆

护卫着一幢中国城楼

护卫着城楼上深呼吸一样广阔的目光

检阅  列成方阵的

人民的造型

 

工业齿轮  人民洁白的牙齿

在麦穗下整齐地凸现

人民的声音是金属的  是最优质的钢

是钢的锃亮响声

     ...

Read more

青铜时代的李斯


 

30多年前的中国,公元1973年前后,有一场别开生面的儒法斗争。当时斗争的主要对象之一是搞复辟活动的孔老二。那一年我九岁,是红小兵,跟着大人一起斗。写批判稿,上台代表年级发言,出墙报,画漫画,用得最多的词是“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为了扩大革命队伍的阵容,我们还邀请了许多古代的战友,一起参加战斗,其中著名的有秦始皇、李斯、王安石、少正卯、商鞅等人。我依稀记得,李斯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也有一种不好的毛病,叫“历史局限性”——这个词,对我当时的理解力构成了巨大挑战。反复想,找书看,这一来二去的折腾,慢慢对李斯其人有了兴趣。以后随波逐流经历一系...

Read more

李斯自述一:“郢都破,李斯出


 

    一个小地方,能出了个大丞相,摊上这种露脸的事,一般来说当地人能吹上上千年。我说的这个小地方叫上蔡,那个被同乡津津乐道的丞相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但是,有时候这个丞相更像是他们自己。因为在我的感觉里,他们时常比我更清楚我的经历,甚至我的想法;在他们的口中,我的经历或者传说,并不能由我去决定,大都要靠他们来安排;他们依靠传说,和历史记载分庭抗礼而不屈不挠。

首先在家乡人的传说中,我从小就有伟人的基因,像许多神童的经典故事一样,我的幼年是聪明的化身。据说我刚知道家乡的地名叫上蔡不久,就懂得追问,是否还有一个地方叫下蔡?而我天真的追问,无意之中勾...

Read more

韩非之死(1)


韩非入秦

 

命中注定,韩非的秦国之行是一出戏,一出被策划的戏。

总策划不是别人,乃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是时,他还是年轻的秦王。

13岁接替王位算起,虽说嬴政身为一 国之君已经14年,但真正加冠执政不过是五年前的事。从弱冠少年受人摆布的王,到真正成为执掌国政的王,嬴政的青春期,经历了九年漫长而苦闷的等待。亲政的路不仅血雨腥风,而且造成与太后之间的母子失和。执政五年,相当于今天的一届政府,嬴政以年轻人特有的血性和少有的老成,解决了老相国吕不韦一党的问题,并大胆提拔使用了一批“关外”干部,如楚国人李斯,魏国人尉缭。策划和韩非会见,并非出于他的政治方略和干部培养...

Read more

李斯自述二:老鼠挡住阳关道


我是在青年时代离开家乡的,先读书,后从政,相信很多有志青年都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一般说来,离开家乡的这种举动,都会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说法联系在一起。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意外。关于我告别故乡上蔡的动机,几千年来的解释,不但一直不大光彩,甚至还有一点龌龊。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有一只肮脏的老鼠,挡死了我本该通往伟大理想的阳关大道,逼迫我走上了满足个人私欲的独木桥。在以后荣极一时的岁月里,我也曾试图梳理过自己出走的缘由,这容易产生自我贴金的错觉。有一段时间,我沉湎于故土流传的关于我离乡的传奇中,但这是儿子李由向我复述的往事。儿子美我,私我也,这一点我很清楚。

我们父子之间当时的谈话,是在相府进行的...

Read more

孔子孟子荀子:不同的人生地貌


 

荀子的思想,一方面是时势逼出来;另一方面,也来自他独特的经历和性格。他是一个相信交流沟通的社会活动家,从妥协精神上看,他和先行者孔子、孟子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气质。而在主张并践行政治理想,在和君王权贵构筑互动关系方面,这三位春秋战国的大儒,呈现出各自不同性情的人生地貌——

孔子如高原,处于礼仪之美的雪峰梦境和礼崩乐坏的现实平野之间,高原来自他的自我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他的“为政以德”的理想社会,建立在万年积雪区之上,雪像礼的仪制,覆盖出“纯洁”的社会秩序,令他一生痴迷、流连忘返。而“天下无道”的现实,却是道德与风尚的雪峰空前滑坡,雪水消融,呈现出“知德者鲜矣”的混浊景观。他...

Read more

从“采薇”看古代典型人物塑造


采薇而食之

 

这是一个真正突出“采薇”主题的故事。它发生在商亡周兴的改朝换代时期,主角是一对兄弟,老大叫伯夷,老三叫叔齐,他们的父亲是商时的诸侯孤竹君。

故事说,孤竹君要立叔齐为国君,而叔齐在父亲死后,则要把君位让给大哥伯夷。伯夷以违背父亲遗命为由拒受,一走了之。叔齐亦步亦趋,舍君位而逃。好在孤竹君还有一个二儿子,被国人拥立为君。

故事还说,这时,流落在外的伯夷、叔齐,听说另一个诸侯西伯昌善待老人,于是果断投奔。未曾想,到了目的地,西伯昌已经死了。这个西伯昌大名鼎鼎,他就是后来我们所知道的周文王,他的儿子当然是周武王。是时,武王正向东进军讨伐殷纣,文王的灵牌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