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慈欣

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三体III:死神永生》,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等。
1999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一届)一等奖:《带上她的眼睛》
2000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二届)特等奖:《流浪地球》
2001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三届):《全频带阻塞干扰》
2001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三届)读者提名奖:《乡村教师》
2002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四届):《中国太阳》
2002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四届)读者提名奖:《朝闻道》、《吞食者》
2003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五届):《地球大炮》
2003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五届)读者提名奖:《诗云》、《思想者》
2004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六届):《镜子》
2004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六届)读者提名奖:《圆圆的肥皂泡》
2005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七届):《赡养人类》
2006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十八届)特别奖:《三体》
2010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第二十二届)特等奖:《三体III:死神永生》

元宇宙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次内卷


 

对于近日大火的“元宇宙”概念,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曾表示,元宇宙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次内卷,而内卷的封闭系统的熵值总归是要趋于最大的。所以元宇宙最后就是引导人类走向死路一条。

 

刘慈欣在《不能共存的节日》曾提出飞船派和元宇宙派二元对立,《中国2185》一定程度肯定元宇宙的存在意义。

 

在《时间移民》中,刘慈欣又称,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渐渐转向无形世界,现在生活在无形世界中的人数已超过有形世界。虽然可以在两个世界都有一份大脑的拷贝,但无形世界的生活如毒品一样,一旦经历过那生活,谁也无法再回到有形世界里来,我们充满烦恼...

Read more

为什么区块链是人类的下一个节点?


  科幻小说虽然想象的是未来,写的是一个未来史,但其实未来史都有人类过去历史的影子。

  相当多的科幻小说都有其历史背景。

  举两个例子,阿基莫夫的《基地》系列,他的背景就很像古罗马帝国文明的兴衰的一个过程。另外一个比较有名的科幻小说《沙丘》,其实《沙丘》的背景也就是古代阿拉伯帝国的背景。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未来史可能也如此。

  比如《三体》的宇宙文明。假如说宇宙中有很多的外星智慧,对这种外星智慧组成的宇宙文明世界状态的一个想象,都有历史的影子。

  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整个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都是很和谐的。我们不曾有过殖民政府,也不曾有过战争,人类一直是...

Read more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异度空间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异度空间,降维论的初衷是先升级再降级”

赵何娟:大家都知道大刘老师的《三体》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降维理论,这是一种毁灭文明,让人类文明指数降低的攻击手法。但是这种理念被堂而皇之的搬上了中国互联网,成为光明正大的商业竞争法则,且备受推崇。当黑暗森林法则成为互联网经济常态,因为他能够更快速和短期内实现成功,但这种让商业文明倒退的方式,符合大刘老师您的预期,或者说这是您写此书所愿意倡导的吗?

刘慈欣:科幻小说一个很有趣的特征,他的经济观念非常薄弱,某一个科学家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拥有一个实验室,里面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助手,做一些很神奇的科学实验,包括...

Read more

国家这个概念迟早会消失,多想想地球外的事吧


对现今盛行的成功学进行的比较严肃和严谨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成功的方法和秘诀都用处不大,因为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只举出了用这些方法取得成功的那个或那几个人,却没有看到其他数量庞大的人群也这么做过却与成功无缘。但真正通向成功的比较可靠的方法还是有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或志向,并在以后的岁月中持之以恒地朝着这个理想努力,是比较可靠的取得成功的途径。现在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这个途径的另一种说法。

作为一个写科幻小说的,我倾向于把全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在科幻文学的潜意识中,人类就是一个人。那么我们当然想知道这个叫“人类”的人怎样做才能在宇宙中取得成功,有...

Read more

《三体》之后,再难兴奋


对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最常见的评价是: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高到世界级水平,然而这个评价中的使命感与恢宏感,与刘慈欣本人的随意、平常,甚至中庸形成对比。 

 

2009年至2010年,刘慈欣陆续出版长篇科幻小说三部曲《三体》——《三体1:地球往事》《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耗费他三年写成,一出版即引起科幻文学界注意,影响力逐渐发酵,终成为过去20年中国最著名且最畅销的长篇科幻读物:截至目前,《三体》三部曲总计售出超过40万套(每套3册,约120万册), 电影改编权已售出,主流文学热情拥抱刘慈欣,他的知名度远远超...

Read more

《死神永生》完成


36万字。

至此,《三体》系列全部完成,共三部,88万字,算是很长的一本书了。

最近,几乎每天都收到电邮、短信和电话,催第三部,时间长了,感觉自己成了欠一屁股债的杨白劳,耳边不时响起黄世仁的声音:大刘啊,大年三十帐不过夜,拿闺女抵债吧。

其实这本书写的不算慢了,《黑暗森林》2008年出版,以后有一年多的时间因外部原因没有写作,第三部也就是写了一年左右。就是算上没写的时间也不算长,36万字的一部长篇,要保证质量,怎么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我们一直在呼唤精品,可精品是怎么来的?以长篇小说而言,首先需要时间。当然,肯定有那样的天才,漫不经心随手涂鸦,即成旷世经典,但这样的人肯定百年难遇。...

Read more

《世界科幻博览》雨果奖专栏后记(9月刊)—《斗篷与棍棒》评论


 

君子报仇,万年不晚

 

刘慈欣

 

    又是一个似曾相识的世界。在今年2月份本栏目的《外星稽查行动》中,我们看到了外星的美国西部;在3月份的《最后的城堡》中,我们看到了在遥远未来重现的封建欧洲;而在这一篇小说中,那被占领的城市灰暗压抑的场景,戒备禁严的占领军总部,为敌人工作的“意奸”,英勇的地下抵抗组织,都使我们回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沦陷区,如果把阿拉格换成纳粹德国,把里特.安换成希特勒,把拉艾弘换成凯塞林(二战时期德军在意大利的最高统帅),整个故事基本上也能讲得通。

    被强势外...

Read more

《世界科幻博览》雨果奖专栏后记(10月刊)—《独角兽棋局》评论


泽拉兹尼的轮回

 

 

泽拉兹尼是一位游走于科幻和奇幻之间的大师,他的作品融神话与现实、宗教与科学和古代与现代于一体,创造了一个个色彩绚丽意韵深远的幻想世界,他的奇幻有着科幻的严密设定和逻辑,他的科幻则有着奇幻的浪漫和惟美,他似乎创造了一个新的居科幻于奇幻之间的幻想文学体裁,有评论家称之为科学奇幻。

泽拉兹泥的创作年代主要是上世纪的后三十年,在这个期间,科幻和奇幻这两个文学体裁在发展中都遇到了自己的困难。科幻文学已显示出了发展的疲态,上世纪后半叶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便得之前科幻小说中的许多想象成为现实,也使得公众眼中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大大退色了,这一事实动摇了科...

Read more

《世界科幻博览》雨果奖专栏后记(11月刊)—《血孩子》评论


你会爱上吸尘器吗?

 

 

刚看这篇小说的开头,做为评论者有些头大:又是人与外星人的关系,在今年这个栏目里笔者评论过的十篇小说中,至少已经有五篇这样的东西了,它们是:《开阔的前厅》、《最后的城堡》、《狩猎月亮》、《沙王》和《斗篷与棍棒》,到此为止除了炒冷饭还有什么更多可说的呢?但读下去后在震撖中发现,虽然已经在科学幻文学中涉猎多年,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对科幻看得太浅了。

表面看来,《血孩子》只是一个寄生题材,这类题材在科幻和恐怖小说只娄见不鲜。某种生物体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的寄生,特别是寄生繁殖,大多是恐怖恶心的事,这种过程发生在人类身上更是如此,这就催生了《异形》这...

Read more

《三体》第二部完成


业余作者写长篇,都是一次冒险,不知道这段时间里有什么意外会打断写作进程,这些意外,小的如额外的工作任务,大的如地球毁灭.以前自己写长篇的过程都很顺,那些意外好像约好了都在刚写完时集中出现,但这次,却都出现在写作正当中.一部长篇扔下一段时间再拾起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不断地扔下和拾起就很恐怖了,《三体》第二部就是这样写完的。本来计划四个月的工作用了九个月。
    在创作过程中,最令我困惑的是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个人在科学进程中的作用比较容易把握,自然规律就摆在那儿,如果牛顿发现不了,后来的驴顿或马顿总能发现。但社会学不一样,人类历史不一样,就像一个人的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