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斌

本人八十年代从事文学批评,九十年代进入电影界做过文学策划与编剧,因喜笔墨,本世纪著有长篇小说《遇》及《味道》,现进入《地平线》三部曲之创作,其中之一《六六年》即将出版。

《六六年》小说封面与我的感慨




      几位我的亲朋好友在看过《六六年》之后,用短信或电话表达了他们的阅读感受,这让我感动。他们的表达让我相信在这个精神荒芜的时代,任何一种真诚的表达,任何一本富有真知与才华的小说都是会有人去认真阅读的,而且会在他们的心中掀起一阵情感波澜。我将《六六年》视为我真正的写作的开始,因为我终于找到了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我心灵的语言,而思想,则尽在其中了。
     天地辽阔苍茫,我携带着我的文字一步步走进了这个风雨如晦的苍茫,心中却凝聚着一股悲壮的凄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那是我寄寓情怀的故乡,我不知我还能走多远,但我...

Read more

野狸岛───珠海行之一


2010年12月28日,我第二次来到了珠海,这座小城给予过我美好的印象,这里的气候温暖如春,阳光灿烂,大海则是平静的。
第二天,





我的朋友李波夫妇带着我闲逛的第一站是野狸岛,传说这里本是一座小小四处环海的孤岛,后搭上了一座桥而与珠海衔接了起来,因为岛上常有野狸出没,故被当地人命名为野狸岛。现在这座小岛成了一处浏览的胜地,据说,珠海要在这座岛上建造一座现代化的歌剧院,这事让我有点疑惑────以珠海的人口规模,和国人基本的文化诉求,建造一座大歌剧院是否有点过于超前?那可是耗资巨大的一项工程,而且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这是否也该问问纳税人的意见?也许我是杞人忧天了。
发几张野狸岛上捕捉...

Read more

大海 孩子 情侣大道及其它────珠海行之二


      北京又起风了,讨厌的鬼天。明天要启程珠海,那里听说乃好天气,大冬天往那跑看来是一个挺明智的选择,可惜不能久待。一想到能观海就让我心潮起伏,我的成长似乎与大海有不解之缘,父母生长在海边,我居然亦生在近海的一座城市,后来当兵又到一座岛上,于是大海铸造了我的品性和我的情怀,为此我感谢大海!

     简單的整理衣物,出發珠海,兩地的溫差之大遂使我不得不准備兩季的服裝,其實今日出發31號即回,可謂走也匆匆,回亦匆匆,就像是我們的人生之旅途,來去匆匆,一路疲憊地奔波,何時是我們歇息之處?偶爾的悵惘與憂傷不能讓我們...

Read more

古战场 咖啡馆及其它────珠海行之三




         午后,朋友驱车带我去了一处古迹,在荒草萋萋的黄土滩前,一块兀立的竖石赫然醒目,石面镌刻着几个大字:十字门古战场,石背处简介了这处古迹的由来,这里是当年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率师与追杀而来的元军厮杀的战场,败,忠臣抱着小皇帝投海殉国。

       作为了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汉家王朝:宋朝,就在此处殒没了,或许那咆哮的大海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终结,见证了汉室的死士们最后的义薄云天,于今,这处与澳门近在咫尺的王朝消亡的遗址,已被黄土所填埋,不见奔腾的大海,再往后,据说这里将高楼林立,...

Read more

电影批评与时下的风习


几日前,我对一部我刚看完的电影表达了我个人的态度,这本来纯属于一种极私人的行为,一种感受的即时性表达,只是这种私人性的表达是公开在我的微博上,当然,由此它又必然涉及到了一个公共空间中的言论,他遭到众多的非议从这个意义上说又属正常。

在当下,我们的表达空间严格说来是有限的,比如我的前一则博客之文因为笔涉“诺X尔奖”几个字而被阻止发布,最初我还以为网络出现了一点故障,后才了然,原来这几个字显然被列入了敏感字词,至于原因,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所以我会说我们的表达空间其实是有限的,甚至是被无形之眼监控着的。

那么一部电影为什么要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呢?它不过就是微博上的区区一百来字,本无伤大雅,但...

Read more

说说两本书,还有点对生活的杂感


     很久没写下博客的文字了,夜深人静时坐在电脑前,一时竟不知该写下些什么,一直怔怔地发着呆,偶尔走到落地窗前隔窗相望熣灿的灯火,和宁静的夜空,竟然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写作有时是一种习惯,每天勤写竟会让人思如泉涌,灵感不断,而一旦中断了就难以回复灵感的涌动,我现在就处在这种状态中。
      还好我一直在读书。前几天一直在陪伴母亲,没有网络,没有电话的干扰,午饭和晚餐可以去食堂打,倒落得了个心境的平和,虽然悲痛一直在心中隐隐作怪,也不知这个心灵的巨创何时能走向平复,但我必须让自己尽快地平静下来,尽快地回复...

Read more

拒绝遗忘————推荐《毛泽东的最后革命》


    一夜的狂,呼地剧烈撼著我的窗,有的意思,而我仰躺在床上,看著我的。我必須讓自己快地重新狀態快地我能回到對時人生的思中去。我在看一本大的的────《毛澤東的最後革命》,一本述文革史的大著,作者則為人。想到這麼好,這麼精妙,纯正的一部文革史。

      書總會讓人神清爽,一如我的在,它不能解惑,亦能人深入地思考一消逝的年代。我能想象作者在写作《毛澤東的最後革命》一書時嚴謹:大量的文革料、大量的部文件搜集与整理,是珍重史的一種態度...

Read more

悲悼父亲


         星期一的上午,接到脚印发来的信息:“书已出,十分的漂亮。”我突然有种热泪要喷涌而出的感觉,稍稍的镇静了一会儿,我拨通了脚印的电话。

    书做得好吗?我问。

    很好看,她说,要特快给你吗?

    不了,我说,我现在去你们哪。

    我快速地穿上肥厚的羽绒服,戴上了顶棒球帽,这是我冬季的装束,匆匆地出了门。

    外面真冷,寒风刺骨,冷冽的寒冬终于向我们袭来了,街面上显得颇为萧条,虽然车水...

Read more

悲歌一曲


       與老友吳亮聊天時,他談及自己七十年代的閱讀史,并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专著,在那個壓抑窒息的年月裏,他如饑似渴地大量閱讀西方名著,以致在隨後的改革開放從一名普通工人躍身為文壇著名的評論家,我們在那個年代都是受西方文學熏陶的一代人,于我更多的是俄罗斯文学,我看吴亮的文章似乎还要加上法兰西文学,在那些閃爍著人道主義思想的小說中,我們狂热地汲取其營養,就像在迷茫的暗夜中倏忽间抬头看见了一缕黎明的曙光,最終鑄造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開拓了我们狭隘的眼界,由此,不管历史的车轮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的心中依然会燃烧着一团理想之火,引领着我们走向精神之高...

Read more

纸媒与网络文字


       一位在報社當編輯的朋友對我說,報紙快完了,紐約時報已宣布將在不久的將來取消紙媒,而改入蘋果平板登載其內容,顯然,這是一種趨勢。他說,紙媒報業岌岌可危。我則以為,凡信息類(如報紙)將不可阻擋地歸入了數字化技術,因為在網上看信息便利而快捷,凡涉文化深度則另當別論,因紙媒閱讀利於思考。
       我對自己的閱讀習慣做過一個試驗,網上讀解文字時僅只是在信息上流傳,而一旦進入深度文字的閱讀時,網絡便不再具備優勢了,因了深度文字的閱讀還須潛心靜讀。網絡文字難以讓人靜心,這亦造成了網絡文字的不講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