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索罗上世纪80年代曾说过一句立马风行起来的话:“到处都能看到计算机时代,就是在生产率的统计中找不到!”这便是着名的“索罗悖论”,又称“生产率悖论”。这个悖论的含义是,理论上而言计算机的普及肯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无论在劳动生产率还是在全要素生产率统计中都找不到计算机应用对于生产率增进贡献的影子。套用这个名言的意境来看近些年的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效应,也可以提出一个“悖论”说法:“到处都能听到转型升级的汇报材料甚至个案,就是看不到多少实质进展”。我们知道,自...
作者文章归档:赵伟

发达地区的欠发达问题
发达地区的欠发达问题(之一)
——粤东揭阳“头脑风暴”发言
1.1 引言:
很高兴也很荣幸到揭阳来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我本人虽然在浙江,但我们浙江大学算是个全国性的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带来各地的信息。我本人研究的问题不仅仅限于浙江,而是整个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沿海区域经济。我的研究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国际经济学,另一块是区域-空间经济学。实际上我们现在经济发展上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是个空间问题。国际贸易也是个空间经济问题:在一个地方制造某种产品,再把它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卖掉,不是个空间转换问题吗?我长期以来...
“后跑路”与民企金融“双困局”
随着或明或暗的“国进民退”与垄断势力的强化,民间资本投资空间趋于狭窄化。巨量的民间资本尤其是大众储蓄,只能放在银行里,招致“负利率”。这种情形是一种困局,与民企“融资难”一起,可视为一种“双困局”。
化解民资民企金融“双困局”也好,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也好,必须把握大势。
在我看来,“后危机”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时段,而且还是世界经济发展与演化的一种状态。这个时段至少持续五年,也许更长。这个时段的世界经济将麻烦不断,...
欧陆经济并非表象那样差
世界上有些事情咋看上去很差,但事后发现还不错。生活中的有些经历如此,在我看来,“后危机”以降的世界经济,尤其是欧盟与欧元区经济的经历更是如此。
先从最近的一次航空旅行经历说起。上周由杭州飞广东汕头去揭阳,旅途开头显得很不顺,先是航班晚点,在候机厅多等了个把小时,好不容易等来了飞机,坐摆渡车到了飞机肚子边,一看要坐的飞机令人既然失望又担心,看到的是架从未见过的超小型客机!按照以往空中旅行经验,飞这么远的航班不是波音就是空客,然而面前的这架飞机,外形虽酷似波音737,但架子出奇的小!舱门距地面仅1人多高点,旋梯仅几个台阶。跨进舱门,发现里面的空间比外面预...
经济理论的“无用之用”
近段时间走了一些地方,参加了多个“智库”型策论会及学术会,听了一些学人与学官们的“宏论”,发现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全然不借助任何理论,而仅凭其“聪明才智”,外加一般逻辑推理与归纳能力,将经济现实与高层某些“文件精神”予以巧妙“对接”,提出高论,颇能迎合地方官们的“务虚”需求!另一种是,将西方理论连同“模型”悉数拿来,将真假难辨的“地下数据”(非公开数据,尤其是通过某种“关系&rdqu...
变化的洋人之“印象中国”
在西方一般人的印象中,当代中国与中国人多半是不可思议的。最初是些不可思议的“共产主义者”,后来给便宜地难以相信的“中国制造”所替代,而近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过后,似乎又在蜕变为“可怕的商业竞争者”与“闹哄哄的旅行、拍照与购物者”的大杂烩!
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出国去英伦求学,听一位女同学讲,她的房东太太咋一看到她时,上下反复打量着她并问道,“你是不是中国女孩儿中个头超高的?”她回说自己勉强1米6,在中国并不算高。并问其何以此问?房东太太说,刚看了部中国电影...
老板跑路暴露温州经济在被边缘化
近段时间以来的温州民企老板“跑路”成了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引起高层的高度重视。“跑路”是怎么回事?说者都很清楚,就是一些民企经营者资金链断裂,逃往境外躲债!关于“跑路”的原因,各方似乎也很清楚,“占优”的说法是:宏观调控陷民企于融资难,只能诉求高利贷,而高利贷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压垮了企业,包括一些行业龙头老大。更有论者直截了当地说:是宏观政策“逼死”了民企!按照这种“诊断”所开出的治理民企“跑路”的处方,无非是&l...
数字偏好加剧“发展之累”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多年,目前无论按照市场汇率还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国民收入都已迈过了世行所划“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水平。世行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低收入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少于1005美元,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1006至3975美元之间,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在3976至12275美元之间,高收入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高于12276美元。中国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4260美元,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之列。不仅统计数据,就大众实际生活状态来看,这些年的变化,尤其是加入WTO以来的最近十年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
换个视野看经济开放效应
“区域经济二重开放”论是我最先提出的,近年我所指导的部分博士论文也沿袭了这个提法,但答辩中每每有同行质疑,说如此重要的一个命题,何以西方经济学竟然未曾触及?借着新近一本书(《中国区域经济开放:制度转型与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出版写了篇自序,其中就这个问题做了简略的回答。恰逢《中国社会科学报》约稿,投给该报,但仅采用了一小部分,这里是该报较为完整的内容。
《中国区域经济开放:制度转型与经济增长效应》一书,汇集了我所提出并主持的一个系列研究之第二阶段工作的部分成果。该系列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区域经济开放”。早先的研究与感...
世界经济“二次衰退”概率有多大?
近段时间全球市场变化多端,经济数据坏的多于好的,令财经大嘴们乱了阵脚,“二次衰退”说一时鹊起。先是是资本市场如“非对称”的跷跷板那样变化,“跌跌不休”之后突然发力,超预期地猛涨了几下。接着是黄金价格如浪尖上的冲浪板,在经历了持续大涨之后,突然掉头下窜,朝着谷底猛坠。最后是几个大经济体的数据好坏参半,欧盟经济近乎零增长,日本经济已经在下跌,中国经济受困于高通胀和民企“融资难”,美国经济困于政府缺钱。唯有中、美两国有些许利好迹象。其中美国实体经济看好,制造业利润见涨。中国高增长势头依然。即便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