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送别学生的季节。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这个季节的心情很复杂很矛盾:一方面期盼着把自己亲手带出的人才送入社会,开始他们的人生实践;另一方面又有些依依不舍,间或带着些许担忧,担心涉世不深的学子们,一入“职场”就限于昏天黑地的明争暗斗之中,或坠入利益陷阱,很快将教育赋予的一点点纯正德性抛弃尽净。要知而今的“职场”尤其是公职,升迁并非完全取决于才能,投上所好的弄虚作假与拍马溜须有时发挥着关键作用。
每逢这个季节,免不了要与数年朝夕相处的学子们告别,免不了要给同学们逼着、逗着喝几口浊酒,说几句话的。然而实际上好几年师生相处相...
作者文章归档:赵伟

中国式非量化宽松
最近一年多时间以来,经济界有个颇为流行的术语,这便是“量化宽松”。何为量化宽松?无须专业人员去解释,一般官员单靠听听新闻,外加浏览“货币战争”之类的“财经文学”作品,似乎也都能说出个道道来,也能引出一些个人遐想的:“不就是‘美联储’增发纸币吗?不就是美国人缺钱,想通过印刷钞票贬值美金,进而打我们外汇储备的主意吗?”一位政府“入门级”(初级)的幕僚官如此说!不错,财经界是有这样一种看法的,个别“腕级”的“财经...
产业救助美国式与中国式
产业救助美国式与中国式
赵 伟(浙江大学)
“产业救助”是此次金融危机引出的一个热门话题。谁来救助?自然是政府了,救助哪些产业?自然是处在困境乃至危险境地的产业了。这些问题及其答案都很清楚。但问题在于,政府应以何种方式去救助处在困境乃至危险中的产业呢?在这一点上,各国政府行动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近期整理此类案例,发现中美两国针对各自一个重要制造业行业的救助,从行为方式、预期收益到事后效应的差异,都很耐人玩味,大可列入产业救助的“经典案例”之列。
美国救助的是汽车产业,中国针对的是家电产业。不用多说,这两大产业都是...
经济滞涨威胁中国甚于美国
“后危机”以来财经界一直有个预期,这便是经济滞涨。这个预期最初是针对美国经济提出的,后拓至中国,认为弄不好中国经济也会滞涨的。“滞涨说”的根据是,从美国到中国,迅速走出此次危机主要靠了大力度的刺激政策,给经济系统中注入了巨量的货币,这埋下了通货膨胀的基础隐患。一旦通胀提前袭来,刺激性政策将被迫撤出,经济增长将会因失去流动性能量而突然下滑,高物价与低增长将不期而遇,此所谓滞涨。现在回过头来看,直到去年年底,由于美国经济一直面临通缩威胁,中国物价指数似乎“可控”,“滞涨说”一度降音,近期随着中...
比较腐败学
比较腐败学
赵 伟(浙江大学)
岁末年初在日本东京访学小住期间,下榻的酒店式公寓有对印度夫妇邻居,平日里各忙各的事儿,很难凑到一起,只是周末吃早餐时偶尔遇到,彼此打个招呼。忽一日早餐给安排到了邻桌,闲聊中印度男主人的话题一转:你们中国经济咋样?我自然会说很好,且不无自豪地加上一句:“看看日本到处都在卖‘中国制品’”。印度邻居听了略显妒意地反问道:“是吗?中国经济增长了,是不是民众都感到幸福了?”我回说,“大多数民众的生活肯定改善了——虽然不能期望每个人都得到改善!” “是吗?你看过BBC的一档节目吗?那里面讲的故事可与你说的不一样啊!“哦,……”,我...
滞涨威胁中国甚于美国
滞涨威胁中国甚于美国
赵 伟(浙江大学)
“后危机”以来财经界一直有个预期,这便是经济滞涨。这个预期最初是针对美国经济提出的,后拓至中国,认为弄不好中国经济也会滞涨的。“滞涨说”的根据是,从美国到中国,迅速走出此次危机主要靠了大力度的刺激政策,给经济系统中注入了巨量的货币,这埋下了通货膨胀的基础隐患。一旦通胀提前袭来,刺激性政策将被迫撤出,经济增长将会因失去流动性能量而突然下滑,高物价与低增长将不期而遇,此所谓滞涨。现在回过头来看,直到去年年底,由于美国经济一直面临通缩威胁,中国物价指数似乎“可控”,“滞涨说”一度降音,近期随着中国CPI的“名稳”实升,美国由“...
中国式限价与测压
中国式限价与测压
赵 伟(浙江大学)
最近大半年时间,面对节节攀升的物价和房价,一些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的做法颇耐人寻味,释放的信息也令人揪心。其中两个部门的做法与释放的信息最值得去关注了:一个是发改委不断扩展的“限价”,另一个是银监会没完没了的“测压”。其中前一个部门的做法可谓“真枪实弹”,不独有“约谈”,且有实实在在的行动,给“非央企”设定的价格上限虽声言是商量,但却是没有弹性的。企业略有“违规”意图,立马招来制裁。后一个部门的做法可谓“虚张声势”,带有“演习”的意境。先假设几个近乎不可能发生的“极端条件”,让商业银行去做“沙盘推演”,而...
“市场药”遭遇“计划病”
期的各种政府“智库”型经济形势分析会,论题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这便是物价。按照流行的官方说法,这个议题最紧迫!
提到物价,似乎人人都能发些议论。其中“主流”的说法是:CPI是可控的,通胀是“成本推动型”的!不错,表面上来看,近期两个价格指数持续走高,既与“后危机”期的油价、矿产乃至粮价的反弹性增长联系在一起,也与早先的“新劳合法”及富士康加薪的“示范效应”,因而劳动成本的走高联系在一起。就这方面的因果联系...
中美货币政策悖论
面对中国与美国近半年以来的物价走势,相信多数经济分析家们要傻眼了。按理说,一个负债累累且推行了数年刺激性财政政策的国家,一个货币政策松得不能再松,外加将近一年时间的“量化宽松”政策,给经济系统注入了大量钞票的经济体,通货膨胀早就该来了!同样按照常理,像中国老早就开始抽紧货币政策,且以该政策中最没弹性的工具——存款准备金比率打头阵,外加政府各种旨在压制物价的“组合拳”,应该早就把CPI给压下去了。然而现实的情形是,美国的通胀并未提前袭来,中国的通胀却在加速!最新的数据是,美国通货膨胀率刚刚跃过2%,勉强走出此前令人...
成本信息不对称陷阱
成本信息不对称陷阱
赵 伟(浙江大学)
近段时间以来,生活日用品涨价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成了政府干预物价最为卖力的着力点之一。在政府、企业巨头与消费大众关于涨价的多方博弈中,各方都不约而同地在围着一个词儿兜圈子,这便是生产成本。进而有一种解释,说此次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的。大意是说,原材料与劳动成本上去了,产品价格就得跟着涨,否则企业是要亏损的!实际上岂止最近,岂止日用消费品?近年差不多所有垄断行业要涨价,都会祭出成本大旗,把成本上升作为涨价理由!于是乎,各种名目的价格听证会——从自来水价格到风景区门票,都在围绕成本兜圈子。结果都一样,厂商理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