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赵伟

1955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生于甘肃平凉。1972年高中毕业后即进入社会,先后在社办企业和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当过工人及理论宣传干事。1978年入兰州大学学习,1980至82年在兰州大学经济系读研终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至1995年。期间曾于1988-90年及1993年两度赴英国,先后在剑桥、曼彻斯特、德蒙福特等大学进修。1993年获副教授职称,1996年加盟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同年晋升教授。199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百名学科带头人之列,2000年获评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

中国式学术“混搭”的逻辑


中国式学术“混搭”的逻辑

赵 伟 (浙江大学)

    翻阅国外研究文献亦不难发现,论及经济一体化,几乎全部指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鲜有涉及一国内部区域经济关系的。而论及经济集聚,尤其是大量的实证研究,则主要聚焦于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两个分支彼此有别。然而在“中国情景”下,这两个原本分属不同经济学分支的“关键词”,屡屡给“混搭”在了一起。考虑到“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巨大而明显的差异,这两个不同的经济学分支在中国的“混搭”,无疑可视为一种“悖论”。这究竟是一种误导,还是合乎逻辑的拓展?值得理论研究者予以解释。

 &nbs...

Read more

中国式学术“混搭”(之一)


中国式学术“混搭”(之一)

赵 伟(浙江大学)

    近年围绕中国区域经济的大量研究文献或官方文件,屡屡将两个经济学术语“混搭”在了一起:一个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另一个是“产业集聚”。理论上来看,这两个术语分属国际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两个不同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原本严格有别,然而在“中国情景”下却给“混搭”在了一起,这一点值得研究者去关注。

    1.1 “泛一体化”论与普遍的“混搭”说

    两个术语的“混搭”多半源自“区域一体化”术语在“中国情景”的“越界”。这个原本指国与国之间经济整合的概...

Read more

遗产税想好了再征


遗产税想好了再征

赵 伟(浙江大学)

    遗产税是时下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话题经政协委员们一提,立马引起各方附和,压倒优势的呼声是:中国贫富差距过大,富人过多,到了开征该税的时候了!后经媒体一炒,给大众的普遍印象似乎是,开征遗产税有百利而无一害!不仅可以立马遏制暴涨的房价,还可以增加穷人收入,抑制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如此等等。这倒不由地令人生起疑来,因为大凡世间事物,有利必有弊,税收也如此。正在生疑,“央视·焦点访谈”播了个节目,看后不由地还对其预期效应担起忧来。那档节目是说,江西某乡镇与地税系统联手,将一项税收移花接木,“嫁接”到了农民头上!当...

Read more

变化的洋人之“印象中国”——兼论一位浙商的“中国元素‘走出去’”


变化的洋人之“印象中国”

——兼论一位浙商的“中国元素‘走出去’”

赵 伟(浙江大学)

    在西方一般人的印象中,当代中国与中国人多半是不可思议的。最初是些不可思议的“共产主义者”,后来给便宜地难以相信的“中国制造”所替代,而近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过后,似乎又在蜕变为“可怕的商业竞争者”与“闹哄哄的旅行、拍照与购物者”的大杂烩!

    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出国去英伦求学,听一位女同学讲,她的房东太太咋一看到她时,上下反复打量着她并问道,“你是不是中国女孩儿中个头超高的?”她回说自己勉强1米6,在中国并不算高。并问其何以此问...

Read more

走偏了的“碳经济”


走偏了的“碳经济”

赵 伟(浙江大学)

    2010年以来中国大陆无疑经历了深深的“低碳经济”冲击,然而冲击方式却多半有些让人感到不安。对一般民众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业者而言,所谓“低碳经济”,似乎意味着工作与生活的更加不便。因为它首先是以时不时的拉闸限电方式袭来的。不少地区的地方政府迫于“减排指标”的硬性压力,纷纷将大电厂的闸门拉掉。先是限制中小企业用电,进而连同居民用电也一块儿停掉。接着是“柴油荒”,原因多半也由“碳经济”引出。原来政府断了大电厂输往中小企业的电闸门,企业被迫购买柴油机自备发电,结果小柴油发电机组热销,柴油消费猛增,需求大增,自然供不应求...

Read more

日本式“合成谬误”——亲历日本大地震(之三)


日本式“合成谬误”

——亲历日本大地震(之三)

赵 伟(浙江大学)

    我们是15日一大早就离开宾馆赶往羽田机场的,临上飞机前未曾看过当天的电视新闻,虽然临行前随手在大堂柜台上拿了份免费的《朝日新闻》,但因急着赶车去机场,也未曾去阅读,故此对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并不知晓。只是上飞机坐定后才想起那份报纸,拿出来一看,首页的大标题就是“高浓度放射能放出”,副标题则是“福岛第一‘原发’3号机炉心熔融,燃料棒露出……”。颇感吃惊。待下午抵达上海,在回杭州的途中听火车上的旅客议论说,在距福岛2百多公里之外的东京,也检出了超出正常值20倍的放射性物质,才认识到事态的...

Read more

制度依赖型产业


  随便问一下世界上的富人,愿意把多余的钱放在哪几个国度?我相信多数人会选择瑞士或者美国。

  瑞士虽弹丸之地,但向来有个好声誉,钱存在那里最安全!这方面多半得益于两个老早形成的“行规”:一个是可靠到家的保密制度。在全球“反洗钱”协作机制形成之前,钱一旦存入瑞士银行,除了储户本人,再强硬的政府情报机构,再机敏的私家侦探,要想从瑞士银行系统探知其中的秘密,可谓难上加难。另一个是“认人到家”的账户管理规则。老的瑞士银行,往往只认储户本人签字。储户存款时只需留下签字,以后取款查账之类业务都须提供签字,没有签字或者签字...

Read more

亲历日本大地震(之二)


亲历日本大地震(之二)

赵 伟(浙江大学)

    2.1 淡定的民众

    大地震发生那天余下的午后和接下去的傍晚,我们是在四谷周边的寺庙和街上度过的。

    第一拨强震过后,我们直奔大街后面小巷深处的一座佛教小庙,到那里后发现避难者很少。只有几位中年男女,每人挎个“双肩包”,或拿手机上网,或在听随身听。谈起来才知他们从三站地之外的新宿来,顺道看看寺庙,赶上了大地震,而并非刻意避难的。从他们的手机信息我们才知,地震在宫城附近的海上,震级7级以上!而后去地势较广较高的须贺神社,发现那里几乎没人...

Read more

亲历日本大地震(之一)


亲历日本大地震(之一)

赵 伟(浙江大学)

    1.0 引言:灾难也是人生的一种难得经历

    我自认为这是一种运气,与一个民族一起亲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和千年一遇的“高级别”的地动天摇。我也自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与我自撰的一句英文“箴言”所流露的“偏好”或“理念”相一致:making experie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aking money (“赚经历”比赚钱更重要)!

    当3·11大地震袭击东日本的时候,我就在东京,震后在那里又待了四天半时间...

Read more

财富替代型发展


财富替代型发展

赵伟(浙江大学)

    我相信如若比较一下目前国与国之间基础设施的好坏,瑞士与日本当名列各国前茅。日本上世纪80年代即有“基础设施建设过度”的说法,许多研究者认为日本投资在基础设施上的资源过多,基础设施超前发展,以致许多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效益差强人意。其基础设施之发达自不待说。这里单从小国瑞士说起。

    印象中的瑞士,除了白雪“盖帽”的青山秀水与典型的欧陆田园风情而外,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则是居家出行的便捷与有序。这方面我有亲身经历。十多年前在瑞士苏黎世访学小住期间,每逢周末,最惬意的活动便是自助游了。事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