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俏

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曾先后任职麦肯锡及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并获香港大学终身教职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方向、路径


  我代表学院做一个过去一年最重要的政策研究报告发布,简单介绍下报告背景: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提出“五大特征”之后,大家都很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具体图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何种路径选择、做哪些关键工作部署等问题。

  从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第一个角度是重点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也就是如何用若干指标描绘出中国式现代化图景;另外一个角度是如何用一些总量指标来衡量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一种发展理念。现在大家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是人民福祉,但是对此的批评比较多,那么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宏观指标是什么,我们这两...

Read more

两万亿国债,规模偏小


 

  疫情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不设总量增长指标,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亮点。从呈现形式看,现在有两个中国经济:一个是反映为GDP规模和增速的中国经济,目前正经历着增长速度、动能及模式的巨大变迁;另一个是反映在经济社会结构层面上的中国经济——以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和就业结构、市场主体活力、收入分配结构、城市化率、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定位、研发强度和创新能力、投资资本收益率(ROIC)等呈现。在中国经济的核心逻辑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反映在经济社会结构层面上的经济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疫情的后续发展,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还存在很多...

Read more

为什么这次不一样?


 

  大家好,今天主要和大家讨论的是,这一轮新冠病毒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这段时间以来,我看到很多学者、经济学家在讨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时,比较关注的都是它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大家经常谈到的一点是GDP增速在第一季度大概会下滑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1个点,还是2个点等等。

  但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其实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在讨论病毒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时,可能更应该关注它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而这需要我们对过去四十年、对现在乃至于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逻辑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过去40年,中国做对了什么?

  大家都知道,过去40年,特别是19...

Read more

鸣镝无声五十年 谁是逆行守夜人


  活在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海子

  2020庚子鼠年从一场风暴开始。己亥和庚子年交替之际,一种人类从未遇到过的新病毒带来的疫情汹涌而至,在短时间内攻城略地、迅速扩散,无人能置身局外。再一次,我们在风暴中真切地感受着风暴。世事讳莫如深,一月中旬迄今短短不到两周时间,我们经历了初期因信息不透明不畅通、真相缺席所带来的恐惧、慌乱、质疑、相互指责甚至一定规模的疫区民众逃离,而悲天悯人、怀疑一切甚至愤世嫉俗等情绪也一度蔓延。

  短暂的进退失据之后,一个过去曾多次经历各种危机的国家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在新型肺炎首次发现仅仅一个月后,中国...

Read more

中国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和美国前十有什么区别?


  每一年美国的《财富》杂志都会有一个全球五百强的排行榜,我们既然有120家所谓的五百强企业,为什么还讲中国需要伟大企业?那么,“大“跟“伟大”之间到底什么样的区别?

  一、什么是伟大的企业?

  一般来讲的话,规模上的大,跟我们讲到的能够创造价值的伟大企业,它们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

  大家经常会问,你怎么定义伟大企业?如果从财务、经济学角度讲,我们把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能够持续地、长时间地创造价值,给它的股东、给重要的投资方、消费者、员工提供合理回报的这些企业,我们把它称之为伟大企业。

  大量的研究显示,一个企业如果能够...

Read more

中国经济需克服的长期挑战


  核心观点速读:

  ● 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之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将达到3.5万国际元。这是高收入国家大约在2000年左右达到的水平。

  ● 要实现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需克服九大长期挑战:

  一是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中国如何保持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中国在未来17年的时间里,年均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在2.6%或3%左右,这是相当难的,需要更大力度更彻底的改革,让市场化的力量真正去主导要素配置。

  二是如何实现经济现代化所对应的现代产业结构。2035年当人均GDP达到3.5万国际元的时候,中国大概是3%的农业,32%...

Read more

时代逝去留下的不仅是一曲悲歌


  2019年2月4日,戊戌年最后一天,适逢立春,寓意迎面而来的己亥年将在春暖花开中开启新一轮的生长。

  回顾刚刚逝去的戊戌年,焦虑以及无限焦虑之后的茫然无疑是两个关键词。这一年,世界风雨飘摇,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经历了近四十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曾经的传统和荣光在“黑天鹅”和“灰犀牛”等阴影的映衬下开始出现黯淡的迹象;一生经历无数,成长于“悠长的夏天”,习惯了一定要赢的中国式的商业英雄们也纷纷落入去杠杆、质押股票爆仓和P2P暴雷等带来的满地狼藉,面对...

Read more

如何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局


  习近平同志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宣示了党中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给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近一段时间,成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各类地方政府专项基金、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等一系列旨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政策相继出台,有效提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从长期看,要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要认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推进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长期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其成因主要有三个...

Read more

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伟大的企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够长时间保持高于竞争对手和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资本收益率。更重要的是,伟大的企业能够长时间保持自身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大于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个判断标准是否适用于中国企业呢?中国的企业家是否应该关注投资资本收益率呢?

  企业对于规模的追捧

  当我向许多我非常尊敬的中国企业家提起投资资本收益率这个概念的时候,得到的反馈经常是:这个概念本身很有道理,但它在中国并不适用。“企业规模更重要。”中国的企业家们总倾向于向我这样解释:“我们向银行申请贷款,向政府申请税收优惠条件、土地使用权和营业许可证时,看的就是企业的经营规模...

Read more

中国资本市场的二元结构


  复杂的股权结构使得私营企业的代理人问题更为严重,从而削弱上市公司的表现,但却相对简化了国有企业的代理人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20年,已经呈现了诸多结构性的变化。据我与合作者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95%以上的上市公司有控股股东;按照控股股东的所有制属性划分,60%的上市公司由国家控制(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而私人控制的上市公司的比重已从本世纪初的14%激增到35%,基本上形成了国有板块与私营板块分庭抗礼的二元结构。

  中国资本市场的这种二元结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并不多见。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市场,其控股股东多以私人为主。以巴西为例,国营和私营企业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