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agwan Chowdhry是我读博士时的授课教授,讲授《公司金融理论》,他对我日后选择以公司金融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很大影响。Chowdhry教授的公司金融理论课以模型推导为主,将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等企业经营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引入到企业融资、投资等研究领域,加深人们对企业行为的理解和认知。就这么一个学究气十足的学院派学者在最近两年却开始致力于推动一个叫做“金融从出生时开始”的运动(Financial Access at Birth,简称FAB),在公共政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FAB运动的主旨很容易理解。在每个婴儿出生的时候,给他们建立一个电子...
作者文章归档:刘俏

中国企业不够伟大的原因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柳传志和他在计算所的 10 位同事投资 20 万元人民币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致力于开发可以在计算机上输入中文的 “汉卡”。 他当时可能没有想到, 这样一家小企业会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跻身 《财富》 世界500强 (按销售收入),并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个人电脑制造商 (按市场份额) 。 四年后, 从部队转业的任正非以2万元资本在深圳注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年后,华为已经变成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 140 多个国家,服务全球1/3的人口。 或许,这样的崛起速度和崛起路径,任正...
PE还能高烧多久
经常有人戏谑,中国人最擅长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好概念做成一个垃圾概念,我们绝对希望PE不在此列
毫不夸张,中国正出现全民PE热,而PE也正以一种高调的姿态出现在资本市场,甚至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热议中(例如某私募股权投资人士的“私奔门”)。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2010年中国共有82家PE基金完成资金募集,募集额达到创纪录的276亿美金;同期在中小板和创业板退出的PE投资的平均回报达到12倍之多。高收益无疑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PE投资的向往。
PE热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有深刻的结构性因素。其一,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金融转型新角色
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着力提高个人收入水平、提升消费,将金融资源从效率相对较低的国有经济以市场化的透明方式转向更有活力的私营经济。走向未来的中国金融中介模式应该为实现这种平衡做出贡献
金融的本质是将资金富裕方手里的钱转移到资金需求方手中(即将储蓄转换成投资)。中国经济三十年来高速发展,投资居功至伟。然而,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发展中逐渐呈现出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正对金融中介模式提出挑战。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意味着金融中介模式也需要转型。
中国过去极力推行的出口导向性政策正形成大量外汇储备,迄今已逾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激增,增加了流通中的基础货币数量(因为央行必须用...
“金字塔”控制之秘
复杂的股权结构使得私营企业的代理人问题更为严重,从而削弱上市公司的表现,但却相对简化了国有企业的代理人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20年,已经呈现了诸多结构性的变化。据我与合作者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95%以上的上市公司有控股股东;按照控股股东的所有制属性划分,60%的上市公司由国家控制(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而私人控制的上市公司的比重已从本世纪初的14%激增到35%,基本上形成了国有板块与私营板块分庭抗礼的二元结构。
中国资本市场的这种二元结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并不多见。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市场,其控股股东多以私人为主。以巴西为例,国营和私营企业在...
中国缘何罕现世界级企业
成功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灵活管理其业务组合,中国企业中为何很少产生类似GE或是雀巢那样的世界级企业战略?
就在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之时,中国企业似乎也在国际舞台上崛起。2009年,有37家中国企业跻身财富500强,虽逊于日本的68家,但已远胜瑜亮情结甚重的印度 (7家)。仔细研究这37家中国企业,却发现大多是居于垄断地位的大型国企,多以规模取胜,鲜有在业务模式或是产品服务上独树一帜者。应该说距离真正的世界级企业尚有差距。
世界级企业采用的战略林林总总。GE倡导通过并购来跨越单纯依靠自身增长所带来的速度和规模上的瓶颈。雀巢在其近150年的历史中一直注重可持续的增...
公司治理的实质
公司治理源于代理人问题。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使得行使管理权的"代理人"可能会做出一些只对自己有利而伤害到公司其他利益攸关方的行为。两权分离必带来一系列的"代理成本"。公司治理,广义地理解指的是可以用来降低代理成本,约束代理人问题的一系列机制的总和。在美国和英国,资本市场相对发达,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基本上围绕资本市场进行,这便是公司治理的市场模型。而在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地位更为显著的经济体中,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普遍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与监管,这便是与市场模式相对立的控制模式。在我们国家资本市场"向上成长&...
并购的迷思
2010年,也许是中国并购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年初,在国际汽车界寂寂无名的中国企业吉利宣布成功收购沃尔沃。按照李书福的叙述,这是来自中国的农村小伙成功娶到了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女明星。一时间,中国企业全面出击,在亚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几乎都能看到民企和国企的身影。这一轮并购热潮,已被上升到民族的高度,被赋予了超越商业活动的更大的含义。在这里,我有些不识时务,想回归到关于并购的一系列常识中来。而在这些常识的映衬下,才发现我们关于并购的很多理解其实都是迷思。
迷思一:中国正领导国际并购市场的复苏。这绝对是一个假命题。诚然,并购有周期性。继2007年全球并购规模创纪录地突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