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文瑞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熙丰新法失败的管理问题探析


王安石在二次罢相之后,新法就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但在宋神宗的坚持下,熙宁新法在元丰年间依然坚持下来,直到元祐更化才被全盘否定,所以,人们一般把熙宁与元丰视为一体,将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称为熙丰新法。

 

熙丰新法的内容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改革,二是学校与科举改革,三是军事改革。

 

熙丰新法首先是从经济切入的,第一个颁布的新法是均输法。所谓均输,即对物流的调节,就其本质而言,是由国家掌握物流,剥夺富商大贾操纵物资流通并且操纵物价的权力。但是,均输法未能取得实际成效,《宋史·食货志》谓“均输后迄不能成”。由于均输法未见成效...

Read more

王安石其人与荆公新学


在宋代历史上,王安石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尤其是他曾经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更使他在现代走红。如果我们撇开对王安石的评价中裹挟的政治因素,就有可能发现,他的管理思想依然值得重新发掘。他所创立的荆公新学和主持的熙宁变法,在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上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是管理思想史探究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由于曾封荆国公,后人往往尊称为王荆公。王安石的祖上数代为官,官虽不大,学问却不浅。他的叔祖和父亲都由进士起家,王安石兄弟七人,登进士第者四人,连他家的女子也个个文采出众。同时代人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称:&...

Read more

变法失败与儒学困境


熙宁变法是宋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王安石想建立周公辅佐成王的功业,宋神宗则希望找到辅佐刘备的诸葛亮,两人君臣相得,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然而,熙丰新法被元祐更化全面废止,北宋政治陷入了“翻烧饼”。熙丰新法的失败原因有多种,从管理角度看,王安石与宋神宗的目标存在差异,顾问角色和经理角色的不同要求,制置三司条例司引发了原有组织体系的反抗,改革中缺乏对多种目标的整合,尤其是政策执行中发生了严重变异,都是导致新法不能继续推行下去的因素。由变法失败的史实进一步发掘,我们可以发现,儒家管理思想在践行中存在不少困窘。宋代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为儒学...

Read more

制度的善恶


近些年来,伴随着对宋朝历史的再发掘,宋朝皇帝的面孔似乎要好看得多了,宋仁宗的开明形象就是一例。但是,这种对帝王开明的赞誉,往往会落入“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宋史·仁宗纪》赞语)的老套,而忽略了制度本身的善恶问题。

 

人们对宋仁宗的赞扬,实际都同制度有关,这里列举三事。其一:某日早晨,仁宗告诉身边近臣说:“昨夜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近臣反问:“何不降旨取索?”仁宗的回答是:“比闻禁中每有取索,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可不忍一...

Read more

范仲淹、欧阳修管理思想剖析


后人论及范仲淹,往往称道他的操守和事功。但从管理思想角度看,范仲淹的重要性并非在直言进谏、抗击西夏、主持新政这些方面,而是在他确立的士大夫精神方面。

 

所谓士大夫精神,是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与治理天下之志的结合。孟子曾经强调,普通人的思想与态度与其物质产业相匹配,“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那些德行修炼达到一定高度的士,才能不依赖于产业支撑而成为社会中坚。“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范仲淹则把这种思想推演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且强调士大夫以忧患意识为主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Read more

论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是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年幼家穷,靠母亲启蒙,抄书求学。天圣九年中进士,赴洛阳担任西京留守推官。他的顶头上司钱惟演是知名文人,对青年才俊格外宽厚。欧阳修在洛阳,与梅尧臣、尹洙、谢绛等人结为好友,衡文论道,“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宋史·欧阳修传》)

 

欧阳修出仕之时,刘太后结束垂帘,仁宗亲政,天下翘望。因得罪太后被贬的范仲淹也被召回中枢担任司谏。欧阳修在《上范司谏书》中,表达了他对范仲淹的殷切期望。他指出,司谏虽然只有七品,却是政务关键,“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r...

Read more

论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名臣,一篇名作《岳阳楼记》,妇孺皆知。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在两岁时父亲亡故,母亲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从小不懈努力,发奋求学,青年时就读于应天书院(范仲淹诗文中称其为南都学舍、睢阳学舍),到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前已经名声远播。欧阳修称他“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碑记》)。笔记野史中流传有不少范仲淹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故事,如“断薤划粥”就是一例。这个故事说他求学之时寄居僧舍,贫困无依,“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

Read more

短智汉:智力的边界和褒贬的规则


娄师德作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并不那么出名,但他绝对是聪明人。相传他心宽体胖,行动迟缓,喜怒不形于色,却也没有恶名。他的故事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推荐狄仁杰和教训自己的弟弟。狄仁杰未辅政时,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可任宰相。狄仁杰上任后,却十分反感娄师德的办事拖沓和过于谨慎,将其排挤外放。武则天后来察觉到狄仁杰对娄的不满,就问狄对娄师德如何看?狄回答说,娄谨慎小心,但是否贤能、是否知人就说不清了。武则天告诉狄,你当宰相,就是娄推荐的。一句话,把狄仁杰说得惭愧不已,“方知不逮娄公远矣”。在娄师德当宰相时,他弟弟受任代州刺史,上任前,娄担心弟弟同别人争执,就问他:如果有人...

Read more

“继任”问题的历史透视


title】“接班”史话

 

deck】二代接班,要评估制约的力道、掂量自己的实力、判断前任的张力,再戒急用忍地变革或守成。


不论是公司还是王朝,能否传承久远向来是创始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中国古代与欧洲相比,一个明显不同是王朝更迭的差别极大。在官方,春秋时代就有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在民间,不知起于何时的“富不过三代”民谚流传极广。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进寻常百姓家”的诗句,到“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唱词,无不...

Read more

企业家当如何读史


历史之“史”

 

读史之风,在中国这块国土上,一直没有降温。而为什么读史,则在不断转向。梳理写史和读史的历史,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按照顾准的说法,中国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史官文化。弄清这种史官文化,就要看看历史是如何写出来的。

 

在中国传统中,历史具有很高的地位。司马迁著《史记》,其宏愿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并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实供后人评说,而是要从历史中领会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掌握社会变迁的趋势,形成意识形态的主体观念,这才是太史公的立意所在。

 

中国传统的史学著述,并不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