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文瑞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韩柳文章与管理思想的历史解读


韩愈与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文章脍炙人口。即便不从管理思想史研究出发,他们的文章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当时与后来的社会管理。来自中唐文坛的管理论述,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内容,而且也影响到管理思想史的发展走向。

 

自从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的管理思想就在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其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在汉代已经以经学的方式定型。后代的发展演变,主要以解经方式展开。到了唐代,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在现实中推进儒学在国家与社会上的运用。而魏晋以来的清谈玄学和外来佛教的广泛流传,对儒学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儒学除了继续解经外,还需要对其核心理念进行重新诠释,并赋予其更为细...

Read more

柳宗元的政论讽喻


柳宗元、刘禹锡不同于韩愈,他们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文章不及韩愈深厚,但比韩愈犀利。前人有一种说法:韩愈文章超过柳宗元,但议论不及柳宗元。柳宗元的管理思想,不像韩愈那样偏于基础,而是面向实用。

 

柳宗元的政论,影响较大的首推《封建论》。他认为,分封和郡县两种制度,都是历史发展的情势造成的,周的分封到了春秋,王室衰微,诸侯得势,有的问鼎轻重,有的射中王肩,诸侯尾大不掉,君臣秩序完全乱套,所以,以郡县替代分封是势之必然。周之败,败在分封,“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败,败在人怨,“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把...

Read more

韩愈与李翱的道统与人性


韩愈的管理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原理之原”的探寻上。“五原”是韩愈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所谓五原,是《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五篇文章。

 

孔子老子都讲道,历代治国离不开道,到底什么是道?韩愈以《原道》来说明道的本义、引申含义及其相关概念关系。他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他解释了仁的本意“博爱”和义的本意“行而宜之”,凡是通向仁义的路径就是道,可以自我实现仁义而不...

Read more

中唐文坛的管理奏鸣曲


     中唐的社会变化,使文人群体的诗文作品包含了对管理思想的探索。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韩愈和李翱、柳宗元和刘禹锡、白居易和元稹等人。他们的社会经历,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国家治理的见解。韩愈在官场的蹉跎岁月中提出了“道统”,在理论上构建了君主、学者、民众互动的治理结构,为士大夫设计出政治上的中介地位。李翱对人性和人情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复性”,弘扬修身养性的性命之学,为君子人格的培育设计出实践路径。他们二人对《大学》和《中庸》的推崇,开了宋代理学的先声。道统说和复性说,对外回应佛教思想对本土思想的冲击,对内清除从...

Read more

文学与治国的互动


     唐代文学之发达,举世闻名。初唐、盛唐的诗篇,气势磅礴,直抒情怀。读李白的诗,犹如观看壶口瀑布,豪迈之气扑面而来。读王维的诗,则像参观农家小院,清新之风若有若无。但这些文学杰作并未与国家治理形成直接关联。即便到了杜甫,那份厚重沉痛的家国情怀,交织了万千思绪,却依然没有管理思想的踪影。这并不是诗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时势使其然。从贞观之治到开天盛世,社会不失康乐之相,国家自有能人治理,文人大可不必为此操心。而进入中唐就不一样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诗人们还来不及静下心来思考,激愤大于理性。待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王朝能否中兴,国家如何治理,人心应该怎样收拾...

Read more

从韩愈登华山的逸闻看信息真实性


   西岳华山以险峻著称,唐代韩愈曾经登过华山,留下了一段上得去却下不来的逸闻。关于韩愈这次攀登华山,他自己在担任四门博士后的长诗《答张彻》中说: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倚岩睨海浪,引袖拂天星。日驾此回辖,金神所司刑。泉绅拖修白,石剑攒高青。磴藓澾拳跼,梯飚飐伶俜。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全唐诗》卷338)记载了华山之险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而且坦诚自己悔狂,并在山上镌刻有诫铭。

    那么,韩愈是如何悔狂的?同时代的李肇写有《国史补》,卷中&ldq...

Read more

中国古代的治道奥秘


    陆贽的管理思想,集中表现在《翰苑集》的奏议应对之中。该书现行本24141篇,分为制诰85篇,奏草32篇,中书奏议24篇。新旧《唐书》的本传中,采用大段摘引陆贽所拟制诰奏议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他的思想得到史家赞许的表现。其摘引之多,在正史中恐怕只有《汉书·贾谊传》等个别人物可与之相匹。当代为中华书局点校《陆贽集》的学者王素,在撰写《陆贽评传》一书的政论部分时,干脆直接采用点评《翰苑集》的写作方法。如此种种,都说明要把握陆贽的管理思想,需要从读《翰苑集》原文入手。而对陆贽思想的研究,以徐复观《中国的治道》一文最具启发性。

 

陆贽论治道...

Read more

动荡之中的宰相典范


    中国古代的知名宰相非常多,中唐的陆贽似乎名气并不大,但是,不少有识之士却往往以陆贽作为宰相楷模之一。宋代苏轼曾经给哲宗推荐陆贽的奏议,认为陆贽的政论“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而且开卷了然,是帝王最好的教材;清朝曾国藩列举“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为政务典范,要求儿子曾纪泽熟读;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复观,干脆写了《中国的治道》一篇长文专论陆贽的《翰苑集》,认为陆贽揭示了中国治道的根荄。正是前贤这种异乎寻常的关注,给今人提供了探究陆贽管理思想的路标。

 

陆贽,字敬舆,苏州...

Read more

韩信因何谋反?


       汉初韩信被杀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关于他是否真要谋反,学界却一直有争论。不管真相如何,淮阴侯韩信以谋反之罪被吕后用计杀死在长乐宫,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从组织与管理角度反思韩信是否谋反?为何谋反?倒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案例。

 

对韩信在楚汉相争中的重要作用,人们都清楚。当韩信拥有重兵之时,如果谋反易如反掌。第一次,是刘邦在荥阳与项羽苦战之时,韩信扫平赵、燕、齐之地,已成一方诸侯之势。于是,他请求刘邦委任他为假(代理)齐王。刘邦极为不满,但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rdqu...

Read more

管理思想史中的“微量元素”


      人们最熟悉的营养物质,莫过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日常饮食中,常常会听到某食品蛋白质丰富、某食品脂肪过高等等说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营养知识的普及,人们开始进一步谈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谈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谈论多糖在人体的转化与代谢,还加上了对维生素的新认知,但是,除非专业人士,很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讨论微量元素。乌托邦理想,就相当于管理思想中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与生命活力紧密关联,乌托邦理想也与管理实践紧密关联。缺少乌托邦理想,管理就可能失去创造力,更有可能失去道德准则。人们往往热议价值观问题,但却往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