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应

1、民国时期:从德国移植,消除了传统户籍制度中对人口迁徙的严格控制。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口迁徙管束较为粗放,表现为: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很容易,3天内到有关部门登记暂住户口,居住时期超3个月,就可申报常住户口。
  3、1958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提出“随母落户”原则;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证明以及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4、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装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继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准予落常住户口。
  5、1985年,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管理暂行规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6、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而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7、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

追求高消费的激情冲动比较明显


  追求高消费的激情冲动比较明显

  日新月异的城市消费文化不断冲击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行为的代际差异越来越突出,消费行为正从保守转向开放,消费结构正从单一转向多元,消费工具正从传统转向现代,消费心理正从传统转向前卫。这种消费冲动初期的主要表现为,面对不断更新的城市现代消费文化的强烈冲击,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倾向具有明显的趋同性,通过建构属于自己的消费观念,通过模仿城市现代居民的消费模式,寻求着自身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上网、看电影、看录像和上歌舞厅。甚至他们中间许多人也开始追逐城市青年的消费时尚,敢于进入城市白领中产阶层的消费空间,如酒吧、高级餐厅等,他们的消费行为比中产阶...

Read more

 部分群体成为城镇购房的消费主体


  部分群体成为城镇购房的消费主体

  近日对宜宾市7个乡镇近年来城镇购房群体性的结构分析显示,在老一代农民工通过常年外出打工,实现了祖祖辈辈在农村修建新房的宿愿后,具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物质精神享受要求较高,就业期望值较高,尤其是拥有强烈融入城镇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近年来在城镇购房的主要群体。测算显示,由于返乡继续务农意识的迅速淡漠,近年来在城镇购房的农村居民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80%以上。在这些已经基本脱离农村种养殖业生产的新生代农民中,既有少数想留在常年打工的一、二线城市生活,更多能够面对现实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回到家乡但又必须过上城镇人的生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新...

Read more

阶段性转型的消费差异性突出


  阶段性转型的消费差异性突出

  在近年来的农民工群体和农村居民中,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消费行为的象征性和符号性开始逐步突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正在力图通过这种消费行为的变迁,消费行为的差异,消费的象征性和符号性,向周围和社会传递一个信号,传递自己社会身份的差异和经济地位的差异。调查发现,新的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体现在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的追求享受和包装型的消费行为;另一种是力图追求收入能力持续提高的发展型投资消费行为。前者代表了当今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特征,具有比较明显的满足感下的现实消费意义;后者的消费行为则着重于在充分体现自...

Read more

消费轨迹的转向比较鲜明


  消费轨迹的转向比较鲜明

  宜宾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宜宾市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4.72%,同比陡降9.09个百分点,高出全市近十年年均降幅8.57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食品类支出所占比重陡降,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流的农村消费倾向的改变是恩格尔系数陡降的重要原因。对宜宾市7个乡镇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倾向变化的主要表现有,一是男性吸烟者比例高达92%。二是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100%,拥有高档品牌手机的占64%。三是新生代农民拥有摩托车的达到72%。四是新生代农民工投资在城镇购房的占21.6%。五是经常进出歌舞厅的占64%。可以看出,新生代...

Read more

 农民工消费


  农民工消费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也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面对的新型研究课题。有资料显示,在中国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重已经从2008年初的20%上升到目前的70%。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不仅迅速实现了农民工的代际转型,新生代农民工也已经成为统筹城乡下的多元化消费方向的主流和前卫。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的分析探讨,是深入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多元方法的不断深度介入。

  在西部农村的温饱和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后,以打工为主要收入和消费来源的农民工群体也迅速实现了代际转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家庭负担较少,大多消费来...

Read more

返乡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方式


  对传统农民而言,以土地为基础的务农是他们的本分。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12]农村社会之所以被人们称为“乡土社会”,恰恰表明土地是农村的本色。在传统农村,若农民不会种田,常常会被人视为“不务正业”,被人瞧不起。然而,在当下农村,许多返乡农民工并未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将原来流转或者抛荒的土地捡起来重新耕种,而是选择了脱离土地的谋生方式。尽管他们回归了家乡,但并没有回归土地,形成“回乡不回...

Read more

在外打工的经历


  在外打工的经历,让农民工目睹了城市里的小孩抚育、培养方式,使他们更加树立起“少生优育”、“精心培养”的现代观念。将小孩“培养好”的现代性意识形态已经深入到返乡农民工的心中。他们将自己在城市里目睹的情况跟农村相比,从而越发感到农村“多子多福”、“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思想观念的落后。

  诚然,包括抚养成本在内的经济因素的变化是人们生育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但是经济因素无法解释许多人在当前条件下依然采取种种办法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而“超生”、&l...

Read more

农民进城务工


  学界仅有少量研究注意到了返乡农民工给村庄社会带来的影响。瑞雪·墨菲通过对江西万载、信丰和于都三县农村的田野调查,运用行动者、价值、目标和资源的四维分析框架,探讨了返乡农民工给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孟宪范也探讨了返乡打工妹的思想、行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及其对村庄传统思想观念的改造和重塑。不过,她的研究主要在传统与现代的框架里面叙述,包含着返乡打工妹所带来的现代性必然战胜和取代村庄“落后、愚昧”的传统的价值预设,且她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打工妹的外显行为上,而对返乡者给乡村社会结构、人际关联的影响则未有涉猎。

  农民进城务工对其自身而言并不...

Read more

 返乡农民工群体


  返乡农民工群体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其中,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就业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进路中,农民工返乡被当作一个经济问题来看待。另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农民工返乡所带来的农村社会安全问题。[2]在这一研究视角下,农民工返乡主要被视为一个社会稳定问题。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返乡农民工的村庄社会适应问题。[3][4][5][6]在这种研究径路下,返乡农民工被看作是一个被动地适应乡村社会的角色,返乡者的主动性遭到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泯灭。

  与上述政策性、细碎化的研究不同,张世勇曾经运用生命历程理论对返乡农民工群体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全方位研究。他认为,农民外...

Read more

农村劳动力外流


  自上世纪80年代打工经济肇始之后,农村劳动力外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较早外出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逐渐进入了返乡的年龄阶段,他们在完成人生任务和家庭再生产之后已经或者正在准备返乡,这构成了与农村劳动力外流相对的另一道风景线。农民工回流的趋势在税费改革后显得越发明显。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种田比较收益大大提高,创业环境日益优化,所有这些都对外流劳动力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拉力[②]。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则直接成为助推众多农民工返乡的强大力量。据统计,因金融危机而导致返乡的农民工人数在2000万左右。[1]时至今日,农民工返乡跟农村劳动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