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守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信息基础设施与后精准扶贫阶段的减贫


  我从80年代末开始关注中国乡村。一个很穷的村庄如果要改变状态,离不开外界的推动。过去40年,外界推动依托于三类基础设施。

  第一类是制度基础设施。从中国的减贫经验来看,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在贫困中出不来,很重要的原因是穷人被一些制度给困住了,制度把人绑缚住以后,他失去了改变自己和家里人境况的机会。要改变这种普遍贫困的状态,就需要国家提供制度性基础设施,开放权利,解除体制束缚,中国的第一波大面减贫就得益于此。

  第二类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对于很多处于大山、自然环境恶劣、偏僻地区的人们来说,他们之所以无法从贫困中拔出,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硬的基础设施把他们与外界阻隔了,使他们无法...

Read more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需求到底在哪里?


 

  一、问题的引出

  从十六大以来,宅基地制度改革就提出来了,但一直没有突破。原因是什么?政治上的考虑是一个因素,宅基地被认为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地方,担心如果改革做的不好,农民就没有立锥之地。另外,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宅基地改革只在极少数城郊发达地区有需求,大多数农区没有。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2015年在全国选取33个试点县市,启动农村土地改革三项试点试验,试点之初,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有15个,后来为了统筹推进改革,将改革范围扩大到了33个试点,而且中央在宅基地改革方面的口子也在不断地放。我们要考虑的是,宅基地制度改革到底有没有需求?

  二、宅基地...

Read more

乡村仍是中国现代化主战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接受《中国经济报告》采访时表示,中共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提到战略的高度,既是对当下乡村严峻现实的正视,也抓住了未来乡村现代化的主轴。

  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过去不够重视村庄的弥补 

  中国经济报告:为什么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刘守英:中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可谓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回溯我们过去的农村政策,总体来讲,对农业和农民问题比较重视,重视农业是为了粮食增产,重视农民是为了增收和农村稳定,但是对于村庄问题相对忽视。当下的严峻现实是村庄的衰而未亡。村庄凋敝从农民工跨地区流动以后开始显现,随着农二代成为流动主...

Read more

决战贫困第三波, 关键在于把好事做对


  让处于最贫困状况的人不要和其他阶层拉得太开,应该说是每一个有良知者的共同心愿。

  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让贫者摆脱困窘迈上自我发展的轨道,也是大多数人都支持的公共政策。很多人也相信,像我们这样一个具有超强动员能力的大国,只要真正从贫者需求发力,取得减贫、脱贫的绩效也属可期。

  但是,近来出现的一些情况,尤其是运动式脱贫愈演愈烈,则让决策者担忧、实施者疲累、贫困者疑惑。

  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将剩下的4000多万人口脱贫,是已经向世人作出的郑重承诺。全世界看着,十几亿人听到,几千万穷人盼望。这件事做成是一项奇迹,将是最重要的中国故事。但前提是要做对,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

Read more

哈佛何以一流


笔者半年前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交流项目,在哈佛访学,近日刚刚回国。笔者就此次访学写一些观察和感受。

 

在哈佛的半年时间里,笔者给自己确定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体验和思考哈佛何以一流;二是深入哈佛这个中国研究的大本营,看看中国问题到底有多热,他们在说些什么,如何讲中国的故事。本文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初步答案。

 

自由、包容的空气

 

走进哈佛校园,最让人羡慕的是,这里有一种让人精神释放的空气,学子和学者沐浴在不被禁止和排斥的气氛中。在这里思考一件事、求解一个问题,是不预设前提的,不会被按阵营划分。

 

自由的...

Read more

改革以地谋发展模式


  土地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在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利用低价强制征用农民土地、独家出让建设用地的独特土地制度安排,实现土地从资源向资产、资本的转化,获得巨额土地增值收益,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资本,为经济高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以地谋发展模式的风险不断累积与加大,不仅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也带来被征地农民权益丧失和生计受影响的社会风险,以及导致官民冲突危及稳定的政治风险。

  以地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从宏观层面看,一靠高投资和高出口,二是依托政府主导下的地区竞争。从结构特征看,主要依靠高速的工业化和快速的城市化两大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