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不久之前一位美國華裔女股票分析師在訪問節目中哭訴看不透中國股市,指她以前所學習的 及"Believe" 的基本分析理論完全不能套用於中國股市當中。此短片還廣泛的地YouTube流傳了一段時間,真的讓筆者哭笑不得。當然,中國股票市場的走勢多為政策市及經常受到國家政府的影響,單純以基本分析去研究及投資當然會碰得一鼻子灰。
現今中證監已公佈居住於內地之港澳台居民將能夠直接投資中國A股市場,那麼對於磨權擦掌與但又半懂不懂的港澳台投資者而言,應如何應對呢?到底這是機遇還是陷阱?是「掘金」還是 「掘雞骨」?雖然港股中亦不難找到國內企業的名字,但始終AH股兩地的...
作者文章归档:沈俊威

Regan, an experienced advisor and trainer on both Wealth Management and HK Investment Migration Services, leads his team achieved an incredible 200,000,000BV and brought a multi-million-HKD gross commission income for the company in 2011. Regan graduated at Bradford University in England, studied BA(Hons)Financial Services. He is not only a scholarship recipient, but also an award winner of “The Bank of Scotland Prize” in 2007. After completing his 2yrs practice in an accountancy firm in England, he returned to HK and started his profession in Wealth Management.In 2012, Regan’s team won two “Wealth Advisers of the Year Award” from iFast.
沈俊威Regan Shum海通國際創富理財聯席董事,港籍投資移民及財富管理顧問專家。近年獲多間機構及公司邀請為常任客席移民講座講師及銷售部陪訓師。
畢業於英國University of Bradford就讀Financial Services。曾執業於倫敦及曼徹斯特市會計師事務所,後回流香港,先後在兩間上市公司任職財富管理及投資定居小組的聯席董事及市場部總裁。
Regan Shum 團隊於公司中之發展亦有著舉足輕重的貢獻及作用,隊中三位成員於Andy Chan、Ricky Ng、Patrick Li 更於2011年刷新公司Single Premium 紀錄,單月Business Volume 逾二億港元,陣驚業界,可謂一時無兩。三位同時囊括該月份及季度Top Sales Award 的冠、亞、季軍。生意額相等於保險業界中的三倍MTRD (百萬圓卓會),業績有目共睹。在2011年全港的iFast Wealth Advisors Award 中,Regan Shum 團隊中兩位成員Andy Chan及Patrick Li 更勇奪Advisor of the Year 個人大奬,另外Regan Shum更獲邀於2012年4月到美國Silicon Village 及Vagus 及參與亞太區同業精英Symposium 進行演說。
Regan Shum 團隊服務大中華區的移民公司夥伴已久,協助不少中小型公司從零開始發展香港投資移民業務,使於區內提高競爭能力。在過去數年間,Regan Shum 給合作夥伴提供逾百次到訪陪訓,陪訓內容因時而意,盡量緊貼市況及同業動向。而基本的陪訓題目包括:香港投資移民概況、投資選擇及比較、入學申請及流程、香港生活概況及安家服務等。這使合作方則便遠離香港亦可定時吸取最新相關信息。主要陪訓師Regan Shum,陪訓可選擇以普通話、粵語或英語進行。團隊除陪訓外,還協助舉辦國內外的講座及研究會。在過去數年 Regan Shum 為各合作夥伴負責擔任主講師超過三十次,到訪地區遍布大江南北。
在2011 年,Regan Shum 亦被香港最權威的財經電視台「Now財經」挑選為其財經節目《新移民》的採訪顧問,解答投資移民中的有趣問題。
總結:
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獎學金2004年得主
英國《蘇格蘭銀行獎》2007年獎得主
《滴答網》專家團
《經理人網》專欄作者
中國多間移民公司常任客席移民講師
中國多間移民公司和金融機構客席陪訓師
《海通國際創富理財》聯席董事
《因私趙港服務中心》聯席董事
香港「Now財經」《新移民》節目採訪顧問
2011年香港《iFast Wealth Advisors Award》- Regan Shum 團隊中兩位成員勇奪個人大獎
《GLG》Council Member
沈俊威:二十六個「你為什麼投資移民香港」的答案
沈俊威:二十六個「你為什麼投資移民香港」的答案
筆者由於工作關係經常被問及這麼多人投資移民到香港的原因,但老實說真的沒有一個特別的原因,正所謂家家有求嘛,各有各的想法。以下筆者總結了一下一些比較經常聽到或印象深刻的原因。
A某:想給小孩以後到那邊上學,國內諗書太累了。
B某:想到那邊生孩子,現在不是不收雙非了嘛。
C某:退休了嘛,身體不好老是看醫生。香港養和醫院好,辦個移民方便經常去。
D某:女兒在那邊讀書明年畢業,她喜歡那邊環境,所以給她辦一個留在那邊。
E某:香港護照好用點嘛,我經常去歐洲。
F某:哈哈,去澳門免簽嘛。
G某:孩...
沈俊威:香港投資移民計劃疑被進一步收緊
沈俊威:香港投資移民計劃疑被進一步收緊
自二零一零年十月十四日香港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公報提高投資移民的門檻後至今已經兩年多,該政策將六百五十萬港元的投資移民門檻大幅提高至一千萬港元;以及把房地產項目從計劃中剔除。在政策實施後的半年,此計劃申請個案數 目大幅減少,而整年的申請個案數目亦從二零一零的的6,706多個降至二零一一年的3,384個。不少申請人轉至其他移民國家及地區,例如加拿大、澳洲、 新加坡等。但隨著人民幣對港元的升值及其他移民地區對投資移民政策的收緊,香港投資移民在二零一二年的申請個案又步入另一次升勢。
雖然現在香港投資移民的投資款只可在入境處準許的金融產品中進行投資...
沈俊威:香港商界職場普通話人才更得寵。
在過去數十場投資移民研討會中經常被問及很多關於香港生活及職埸性的問題,當中客戶其中最關注的莫過於孩子日後在香港事業發展的顧慮。爲人父母最擔心就是 孩子的將來,能否找到好工作,穩定工資,長線發展等等...... 主要因為擔心孩子中途改變環境,語言及文化都要重新適應,有可能影響將來職場仕途。但慶幸的是中國在過去十年發展騰飛,香港及內地各類形商貿往來增加,亦 導致香港在善於以普通話對答的人才極為可貴,在某些層面上分分鐘比本地學歷的人才更為吃香。
筆者在香港長大後遠赴英國就讀及工作,
沈俊威:香港獨立理財顧問團隊質量VS數量。
踏入秋風送爽的十一月,同時也是我們香港獨立投資理財顧問行業 IFA 傳統的淡季,有幸的是筆者團隊在過去大半年創下不錯業績,在剛剛過去的九月份更破了公司及業界單月份的業績紀錄,爲公司及團隊帶來接近千萬利潤。接過公司 頒發的Bonus 後,不斷接二連三的被問及成功之道。筆者雖然認為這並不算何等之成功,只能說經過過去數年在行業內一點一滴的經驗能得出一點個人體會寄于分享。
筆者雖然在業內年資並不是特別長,但有幸得到各界信任,在二OO九年團隊人數在最高峰期達至四十人,當中更不少是超過十年年年資及擁有非常高學歷的 海歸生。人數雖然多,但在業務上的成績卻並不如理想。當時業務過於分散,沒有一個共同目標...
沈俊威:海通證券立足香港;邁向國際版圖。
海通證券(600837.SH)自2010年收購香港大福證券(0655.HK)後又準備着另一大計,集團擬於港交所發行不超過發行後總股本13%的H 股,預算集資金額將達120億元人民幣。公告指出,海通證券發行H股集資所得將全部通過補充資本金,用於境內外業務投資;增加集團的運營成本;以及尋找在 海外設立或收購證券相關機構的機會。
過去數年香港IPO集資額一直名列世界前茅,2010年更集資超過4,500億港元,冠絕全球,其集 資額更占全球去年IPO金額20%。而2011年香港更吸引了一批外國企業在港上市,如美高梅(2282.HK)、嘉能可(0805.HK)、 Prada(1913.HK)等...
沈俊威:香港成內地CEO商圈俱樂部
在非典的陰霾下,香港於2003年推出香港投資定居的資本入境計劃 (投資移民),其目的是為了吸引東南亞及印度的富商到香港投資及定居。此計劃至今實行七年多,至2011年共獲一萬六千多個申請,而當中達八千多個已經獲得批准定居並發香港居民身份證。但計劃事與願違,當中的八成申請人為中國藉居民,而原本的target相反 成了少數。跟數據顯示單單2010年去年的申請人數更達7000多人,比美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三國的總和6000人還要多。
由於香港資本入境計劃規定申請人必須提供證明過去兩年的資產達到一千萬港元。因此,在這個條件控制之下申請者一般都非富則貴,估計平均總資產達到五千萬港幣以上的民企老...
沈俊威:反思中国大学人才流失;企业有责!
中国的财富在急速增长下产生了许多富人和技术人才,但同时大批量的富人及人才亦相继流走,而且情况有年轻化的趋势。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求是》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的长篇文章,文章中谈到,他曾参加过中国一个科研项目的验收,该项目在不少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 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十分忧虑,因为参加该项目的博士有90%已经到了国外。
现在,很多年轻人眼见早几年在国内毕业的师兄、师姐被社会及企业所蹂躏和吹残,便开始早早的另寻途径让自己有更好的就业起跑线。海外留学便成为了日后居留工作在外国的必然之工具。
笔者在香港从事移民工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