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邯芳鸣

沈阳金度实木有限公司经理

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定位


  过去几年,每次海外的旅行都给我带来很多第一手的新鲜信息和感受。

  未来五到十年,预计全球会历经一个更大的变革。在已经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如何后来居上,如何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取得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这才是考虑的核心。

  由西伯利亚的森林到苏丹的油田,由纽西兰的电影外景地到雪域西藏首府拉萨的农贸市场,全球化的疆域日渐打开,全是商业竞争厮杀的平原。但是,跑在最前面的跨国公司打造了新的竞技能力,新的组织结构已经形成,已知的产业资源和现有的主流行业基本上被瓜分完毕。所以,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全球视野之下,如果没有对全球化的深刻理解,我们是不可能了解中国未来的位...

Read more

选拔董事岂能向「高考」学习?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经常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近日,董事执业资格考试竟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前几天因为任职上市公司董事,就不得不专程飞到广州参加了一个证监会举行的董事任职资格考试。实际上,不仅仅是董事,监事和职业经理人的各类培训和考试也层出不穷。笔者一直是董事职业化的支持者,这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但是,将董事职业化简单地等同于设置董事资格考试并授予执业资格,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甚至是贻害无穷的做法。

  我们可以善意地认为,在董事的遴选问题上,相关部门在尝试着一种新的思路。此类资格考试,前提自然是将董事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来对待,考试是董事职业化的一种反映。先来回顾一下在...

Read more

董事会﹕从「结构」走向「治理」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行动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思维对于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企业而言,更是意义深远。但坦白说,中国企业目前的改革,更多是一种「结构」建设,而这些结构如何能够良性有效的运转,如何能真正的从静态走向动态,完成「治理」的过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国资委在央企大力推动董事会改革试点工作已两年有余,回看已经取得的成果,大部分的新闻报道这样来描述﹕「已有近二十家企业董事会的改革初见成效,大多数央企试点企业外部董事的人数占到了董事会的一半以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静态结构的叙述,并没有更多涉及这些企业的董事会的运作方式。而有调查显示,在实施了董事会试点工作的企业中...

Read more

中资企业与「外交为民」


  最近笔者频繁穿梭于新加坡、北京和香港各地,不经意之间发现很多南来狮城的中国商界朋友,都已经是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的成员。

  这批成员大多处于本地资本市场的热点行业,他们大多拥有年轻、优秀的国际团队,雄心勃勃。若能借助南洋「东风」,假以时日,相信这些「新华商」在亚洲市场上就能占据颇具影响力的地位。

  当然,谈论中资公司在新加坡的表现,离不开中新两国的亲商政策和本地营商的有利大环境。

  雄心勃勃走向海外

  中新友好交往有百多年历史。清政府在一八七七年派遣驻英法公使的同时,也向新加坡派驻领事。一九○六年四月八日,中国总领事张弼士推动了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中...

Read more

央企应严堵资金黑洞


  最近在北京盘桓十几日,接触到政、商界各层关键人物。言谈所及,往往不离中国国资委最近强调的「风险控制」主题词。

  掐指一算,全球减息周期已经五六年,资源、能源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涨升,隐隐有泡沫之象。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做生意,中国政府显然要有更加清醒的风险意识,并辅助以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工具,才能保持企业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避免中央控制的国有企业遭受无谓损失。

  财务监管至关重要

  根据六月二十八日中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公开讲话,国资委成立三年来,央企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每年增加一万一千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和税金每年增加一千亿元,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

Read more

经济特区应担负新使命


  上星期,笔者参加了中国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在深圳和珠海的考察活动,研究进一步发挥特区优势的问题。所谓「视察」,只不过是走马观花,看看大项目和「样板工程」,听地方官员们摆摆政绩、讲讲困难。当然,只要悉心观察和研究、大胆探讨和求证,收获还是有的。

  一路上,笔者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特区,是否应该还有潜力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是否还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如何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

  两个特区都面对不少局限

  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国企改革没有根本解决,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分化明显,地区发展差距大,特殊利益集团侵害公众利益以...

Read more

海外中国企业和国民应有安全保障


  今天,在地球上的任何国家你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足迹,在遥远的非洲、南美乃至太平洋上未建交的岛国,你也能看到挂着红灯笼、称为「长城」之类的中餐馆。一九七八年中国公民只有二十万人次出国,而二○○三年中国人出境达二千零二十万人次,增长了一百倍。这个数字近两三年还在继续增加,可见中国与海外交流之频繁程度。

  这几年,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每年有近半的时间在海外旅行,除了欧美,也曾深入到非洲和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乃至印度的腹地。对于中国公司和中国公民在海外的经历,有一些深切的感受。特别是在非洲,贫富差距较大,情况复杂,国情千差万别;最近发生的武装袭击中国石油公司以及客机失事,夺走数十条同胞人...

Read more

海外并购应谨慎推进


  六月的北京进入盛夏,笔者应邀参加一个大企业云集的国际会议,感触良多。

  笔者在海外奔走多年,过去的四五年间非常具体地感受到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并购热潮带来的冲击。实际上,跨国并购正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二○○二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额为二亿美元,二○○三年为八亿三千四百万美元,二○○四年为十一亿八千一百万美元,二○○五年、二○○六年分别为六十五亿美元、四十七亿四千万美元。美国《商业周刊》也忍不住称﹕「中国正在走入并购时代」。不过,虽然「买下来、走出去」的思路正在成为趋势,但是大量的不稳定因素正在使市场充满动荡。

  经济问...

Read more

中国战略资源产业要防外资控制


  过去一个月,我一直在环球旅行﹕由香港到北京,再到美国东岸、墨西哥,继而欧洲、印度。一路上接触的工商界和金融界人士,谈论的关键词莫过于「中国崛起」和「全球化」。而执笔之际,有关中国钢铁业这一战略资源的问题,又成了讨论的关键点。

  二○○五年是钢铁产品价格出现拐点的一年。在连续三四年的需求旺盛和价格摸顶之后,去年下半年价格开始回落。在行业高峰期创造利润,在行业低谷期提高市场份额,是钢铁业发展的规律。利润主升浪结束之后,大规模的企业吞并期也山雨欲来矣。

  回望上世纪,全球钢铁工业格局发生了三次转变,美日欧分别成为这三个时代的列强。如今,全球钢铁业迎来了第四次并购重组时机,这...

Read more

中国的利益相关者角色


  近代以来,西方与非洲是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非洲国家独立后,这种关系仍然变相地延续着。不可辩驳的是,西方的殖民统治成了非洲国家日后长期贫穷、战乱的根源﹕罪恶的奴隶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生产力发展;单一、畸形的依附性殖民经济体系使非洲陷入了低度发展的怪圈;几何形国界埋下并制造了无数的部族冲突。

  不仅如此,冷战期间,西方国家通过对非援助迫使非洲国家政治上遏制苏联、经济上向非洲强加发展模式。冷战后,又重新通过购买或控制非洲企业,控制非洲国家的经济主权,强化不平等的经济依附关系。

  例如,从冷战前的各种发展战略、冷战后的结构调整到「华盛顿共识」,非洲国家为了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