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邯芳鸣

沈阳金度实木有限公司经理

「延安精神」与现代中国企业


  上周末,正值中国北方酷暑炎夏,我随同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的资深记者,参加了一家中国跨国企业组织的内部培训活动。这个活动在大西北延安市举行,一百五十名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级管理人员连续三天进行了相当艰苦的拉练,包括从延安步行三十公里,一直走到「自力更生」精神的发祥地南泥湾。

  三天时间朝夕共处,我被这支「野心勃勃」的精英团队所感动。这些都是三十多岁的年青一代企业精英,领军带队的总裁也只是四十开外,但每个人身上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作风,还有一种令人感动的激情。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企业家们,很多都经历了相当严酷的商业竞争的洗礼,慢慢培养出具有国际视...

Read more

再论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真的成了一个公共话题。几天前的一个下午,在北京一家顶级会所楼高五十层的会议室内,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闭门会议,专门讨论「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和策略。内阁官员、主流经济学家,政府智囊和媒体大佬等各路精英悉数到场指点江山,而笔者也有幸以境外专家的身分参与其中。

  既然当日已是闭门会议,各位方家的观点自不便贸然引用,此处仅梳理若干个人的思路,在此与读者分享。

  首先我认为,政府应协调统筹企业的发展战略,使之统一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八月份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时候表示,中国的「软实力...

Read more

中国企业「走出去」 政府做什么?


  周末由香港北上,到一个在地图上不容易找到的粤东小城市,那是一家著名的消费电子产品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近距离实地观察这家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其中的经验得失使我对中国「软实力」以及加强「软实力」的战略措施,给予了更多思考。

  在全球化时代,所谓的「国家」其实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大公司,各种企业都可以看成是分公司和子公司。单个企业的盛衰荣辱,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海外的进退与得失,长远来说,都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强弱。对此,断不能等闲视之。

  很多缺乏国际视野的人士,只谈环境危机和制度危机,虽然也有道理,但却显得空泛。他们没有认识到,仅仅着眼于内需市场,还是解决不了工业化过程...

Read more

实践创新 振兴民族产业


  企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要途径,是使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主要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转变观念,想方设法,从民族观、人才观和文化观等三个重要方面不断创新,打造创新型企业,以此来振兴民族产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如何根据国情现状、国际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制度创新,乃是一个崭新的命题。

  一、企业创新必须有新的民族观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都是建立在企业机制的改革之上,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经济体制改革。尽管我们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审视二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存在依靠「市场换技术」、「全套技术引进...

Read more

二○○七年企业发展的三个关键


  中国企业要实现自身发展、完成历史使命,在二○○七年必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关键工作。

  第一,「自主创新」

  要破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变单纯靠资源投入、靠资金投入、靠简单劳动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要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的优化升级,要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于创新。

  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动力源。在二○○六年,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性能超级计算器、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一些关...

Read more

央企董事会改革的趋势


  笔者曾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过一份《关于正确选聘能够忠实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利益的外部董事的提案》。最近收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给予答复(国资提案改革〔2007〕20号),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十分赞同「要明确董事会和董事的使命和定位」;二是认为「要建立董事会和董事的科学的评价制度」的建议很好;三是赞同董事要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建议。

  从该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委会关于央企董事会改革的趋势和新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更加明确董事会和董事的使命和定位

  目前,关于央企董事会试点工作的指导文件有﹕《关于中央企...

Read more

外部董事制度撬动央企改革


  二○○七年中国的经济变化将继续牵动国际的注意力。而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动向,亦将引人注目。

  笔者认为,值得圈点的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最新提出的思路,那就是要央企董事会的试点工作,并称之为「企业要搞好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央企业已有十六家完成了董事会的试点工作。而扩大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力量,是最主要的特征。

  外部董事弥补监督人员之不足

  用普世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要完善中国央企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促进中国央企下一步的发展,目前已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援引,更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国资委当家人的管治智慧。具体来说,李荣融已然破题,他正在做的,就是培育一个好的央企董事环境和...

Read more

「站着说话」的价值


  中国国资委主任李融荣在新春致辞中表示,国资委二○○七年工作的着力点将更多转向产权管理和资本管理,继续扩大中央企业建立规范董事会的试点。

  笔者认为,这项试点的关键在于选拔恰当的人进入董事会。而所谓「恰当的人」,除了有较好的专业经验和职业操守以外,也需要有「站着说话」的坚持和勇气。「站着说话」,就是不想妥协,不想趋炎,说真话。

  国企董事不能趋炎附势

  「站着说话」,应该是董事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中国国资委目前正在十九家企业实行董事会试点,其中有十四家外部董事的人数超过半数。有人会问,这种看似「兼差」的外部董事能否切实体会管理层的需求,并对企业发展做出正...

Read more

如何确定外部董事的责任与利益


  对中国内地的公司来说,「外部董事」还是比较陌生的事物。尽管名称和形式与英美法系非常类似,但在急剧转型的中国,其使命和教科书上的陈述有很大不同。

  回顾中国企业实行外部董事制度的过程就不难发现,主导者和推动者一直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中央政府有两个部门充当了主角。第一个是证监会,其在二○○一年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境内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至少包含三分之一的外部董事。第二个则是国资委,其从二○○四年开始一直对所属央企董事会进行全面改革,核心内容就是引入外部董事。

  代表小股东维护公共利益

  这两个部门的出发点却不同。证监会希望外部董事能...

Read more

国企高管的薪酬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一支特别力量,一方面关乎国计民生,牵一发足以动全身,另一方面仍然在前所未有的转轨过程中。无论是企业管治还是管理风格,都面对希望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继能源和电信等中央直属企业陆续上市之后,近年的金融企业也纷纷粉墨登场,使得国企的前途让国际社会更加关注。

  当然,企业最能引起争议的话题离不开钱。日前八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二○○六年年报,招商银行行长以四百四十六万一千八百元年薪居各位行长之首,收入最低的是兴业银行行长年薪为一百零一万一千元。银行高管的年薪均在百万之上,还是引发了社会的大讨论,甚至还有点论战的味道。有些认为太高,有些认为并不高甚至太低了。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