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许一力

CCTV证券资讯频道首席策略评论员兼节目制作总监&总制片人

英加入亚投行,美国为何急了?


312日,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英国政府网站发表了一份声明:“今天我高兴地宣布,英国将作为第一个主要西方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而我国也很快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这桩在国内看似波澜不惊的新闻却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关注,尤其是英国的昔日盟友、同为G7成员国的美国,更是就此事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这一点在英国的主流报刊媒体上体现的则更加露骨:《卫报》发表的文章标题是《因为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美国对英国发飙》,《每日电讯报》则更加直言不讳地发表了一篇名为《英国计划加入中国版“世界银行”惹怒华盛顿》的文章。

...

Read more

当中国也走上了存款保险之路


今天周小川说存款保险要在上半年推出,让喊了一年多的这个制度又重新吸引起了眼球。

 

咱中国人对这个陌生是因为体制的原因。此前,中国其实并非没有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尽管显性制度没有出现,但实际上,却有着另一套“隐性制度”——即一切银行机构无法兑付的储蓄存款均由政府买单。也就是说,中国的存款是全世界最保险的,政府兜底。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政府没有咱中国那么硬气,所以他们的银行是有倒闭的风险的。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间的差异扩大,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尤其是那种很小的银行,一旦风险来了,马上会发生挤兑现象,银行发生挤兑的话,那国家就完了...

Read more

有了丝路基金,为何还要绿丝路基金?


这两天,大家都在讨论“绿丝路基金”,日前在北京正式启动。

 

老实说,这个词似曾相识,让我想起了去年底的“丝路基金”。到底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有了“丝路基金”为何还要搞个“绿丝路基金”呢?

 

先翻开一下“丝路基金”的资料:去年118日底成立,正值APEC领导人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上不封顶,可以视投资效果和投资需求再增资。丝路基金的发起人来源于外汇储备、中国投资公司和进出口银行、国开金融四家机构,其...

Read more

西铁城不是中国引资的“滑铁卢”


从过年前开始,“外企加速撤离中国”的说法就已经是疯狂见诸一些媒体,就在昨天,各大头条《广州西铁城公司突然解散,1042名员工被要求半小时离厂》的报道把这个说法演绎到了疯狂。

 

西铁城事件被一些舆论视为中国外资“撤资潮”的“标志性事件”。只是,真有这么严重么?

 

不否认,中国的制造业是遇到点麻烦了。东南沿海招不到工人,这都好几年的事情了。最近两年,知名外企也的确开始要撤退的意思。春节前,就听说微软计划关停在北京的工厂,诺基亚也要把东莞工厂的生产设备搬到越南去了。微软要总共裁员9000人,...

Read more

为何西方学者分析中国经济时总是失败的


201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分析人士普遍预计,两会上公布的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将下调至7%,而不是几十年来9%的平均水平。

 

伴随着这个消息,西方金融媒体大肆宣扬发达国家复苏而新兴经济体增速令人担忧。CNN发表文章《达沃斯:糟糕的全球新局势》和《中国经济遭遇24年来最低增长》。路透社就中国2014年经济数据发表三篇文章——《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未达目标,创24年来最低》。美国著名的空头财经博客Zero Hedge更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表了名为《巨龙坠落:21张图表预示中国经济将要硬着陆》的佳作。

 

其实早在2014年初,这种...

Read more

注册制背后凸显中国经济新博弈


29日传出的最新消息——证监会6月下放IPO审核权到交易所,取消发审委,正式推进注册制。

 

这个传闻非常轰动,注册制的推进大有加速之势。A股的注册制显然不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件进行解读,特别是新政府以来,我们看到的政策之间的连贯性越来越强。

 

那么哪些事件性因素可以被解读为注册制的配套性政策呢?有三项:IPO扩容,新股发行注册制,新三板转板完善。

 

不少投资者认为,这是证监会开启了圈钱2.0模式啊。但我认为不要忙着下结论:三大扩容性质的政策背后,是不是真的就是坑爹的结局呢?你想想,这几大政策最早提出的时间在2013...

Read more

杠杆是A股的不可承受之重?


这半年多来,A股给了我们投资者太多的惊喜和惊吓。助推“疯牛”的,正是活跃在股市中迅速扩张的“杠杆资金”,只是“有钱任性”的市场,监管层难免会高度关注。最近的“去杠杆行动”轰轰烈烈,股指在这1个月里非常难受。

 

按理说,在这波“杠杆行情”中,两融无疑是众矢之的,但规模仅有3000多亿的伞形信托这种不起眼的“杠杆资金”为何也让管理层动了心思?还有,在监管层严打“杠杆”的背景下又在加速出台具备更高倍数杠杆属性的股...

Read more

股票期权推出前为何诡异的平静?


周二的指数走出强势反弹。尤其是大蓝筹在午后的强势表现——保险、券商的走强,让一直高呼流动性压力的分析界颇为不解。如果从消息面的因素来分析,此次蓝筹的突然启动,很可能是对于下周一股票期权的预演。

 

说实话,这次的这个期权即将推出,市场是出奇的平静,推出就剩下几天功夫了,居然什么新闻都没有,什么宣传也没有,投资者好像也忘了有这茬似的。这种平静倒让我感觉到这种金融工具的可怕之处。

 

从国际经验来看,期权必然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东西,要不就让股票大涨,要不就大跌。股票期权如今是国际资本市场最成熟的基础金融衍生产品。从全球衍生品成交看,从2012...

Read more

人民币暴跌,央行为何不管管


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近期超预期的多次跌停,这的确是让人民币处在风口浪尖了。

 

当然了,人民币暴跌,得有个新的看法。因为并不是人民币真的贬值,而是美元实在太强,欧元、日元实在太弱。你看,人民币兑美元虽然是跌了,可人民币兑其他所有的货币,无论是欧元、英镑、日元、澳元,哪一个不是升值的?实在没看到人民币有何弱之处。这次人民币的反应,无非对瑞郎“脱欧”、希腊大选与欧版QE推动的连锁反应而已。

 

重要且隐含在其后的是,咱央行的态度。毕竟对中国央行来说,人民币的汇率怎么走,那是囊中之物。一方面,中国目前是严格外汇管制的,其他货币汇率波动很难瞬间...

Read more

欧洲QE核弹的真正意义在此


欧洲央行终于放大招了,上周的万亿欧元QE登场:从20153月份开始,每个月购买500亿欧元债券,购债时间至少持续一年,也可能持续至2016年底,算了下,这次QE规模至少为6000亿欧元,最高可达1.1万亿欧元。

 

不得不说,欧央行的这个举动也许是好的,也的确受到不少人认可,但可惜了,放到欧元区这样的机制下,也许就悲剧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次为什么搞出这么大的欧元核弹呢,无非是考虑通缩的问题:欧元区通胀率从2009年以来第一次跌到负值了。都是负值了,欧元区彻底陷入了技术性通缩的境地,而通缩对经济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欧央行肯定是逼不得已,在一系列&ld...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