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方法论之终结篇
既然在宏观经济进入紧缩期后,以中央集权方式去实现“保民生与保稳定”,很容易过度剥夺基层的行政、事业单位自主权,反而日益加剧体制内、外的不稳定。要扭转上述被动局面,就应从深入理解中国当前基层公共事业单位运转机制开始,最终通过“双轨制”创新来推动相关民生政策架构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公共事业部门的运转机制及其内在缺陷
中国公共事业部门的一个最典型特征,是所谓的“管办不分”:即公共事业单位与业务主管部门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二者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防火墙。而为扩张本位利益...
作者文章归档:陶然

中国民生与稳定的政治难题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紧缩期”,在宏观经济下行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挑战,不仅各类体制外不稳定因素会浮出水面,随地方财政日益拮据,体制内的不稳定因素也持续增加,如教师罢课等情况开始频繁出现。这对紧缩时期的公共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要有效处理紧缩期财政支出刚性与税负汲取压力之间必然存在的尖锐矛盾,合理设计各项公共支出的补贴目标及拨款机制来兼顾体制内、外的稳定,在结构调整、保障民生和维护稳定多重目标上取得一个合意的平衡。
民生政策与基层维稳的得失
一种思路认为,社会不稳定,尤其是干群矛盾问题,源于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不...
走出“活乱循环”经济周期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充满着悖论。为了防止此轮去杠杆过程中经济的系统性危机,还必须同时实现挤泡沫与增活力这两个貌似矛盾的目标。我们提出要充分利用“双轨制”的经验,那么如何推动转型过程中的双轨制?在当前改革实践中,是否有可行的领域和相应的措施?
追本溯源,本轮中国经济的过度杠杆化,和中央土地指标管理的集权化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的垄断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实现有效去杠杆,土地管理体制的分权化与去垄断化是一个关键突破口。
若能在土地和财政领域推动分权导向的“双轨制”改革,通过向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分权,...
中国财政体制的逻辑与转型
财税是国家的生命线。财税体制不仅是一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映射,也反映了国家的性质和能力,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个体的行为。
2014年中国的财税改革上主要在三个方向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首先是完善预算制度,加强地方债管理。从人大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允许省级政府发行地方债,到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与《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其次,推动“营改增”和资源税改革,增值税开始覆盖铁路、邮政和电信部门,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最后,还采取了一系列降低中小企业税负的措施,包括提高小微企业税收起征点及...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误区与进路
农村土地改革进展非常有限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除了本系列上一篇讨论过的城乡结合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之外, 主要就是纯农区的宅基地和农地改革。
2014年有关土地改革的最重要政策文件是中央的“一号文件”,其中提出,要“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可以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助。”
农地确权的最新进展是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为中国改革寻求策略共识
——《对2014年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反思》系列文章之一
新领导人上台,中国经济进入下行,2014年对中国经济而言并不是普通的一年,中国各领域的改革措施逐渐推出,却有进有退。2013年底,陶然教授曾撰文阐述《中国改革的顺序及逻辑》,时隔一年,作者基于前文提出的问题推出《对2014年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反思》系列文章,希望不仅对中国过去一年的改革系统性,特别是城镇化、户籍、土地、国企等领域的改革逻辑做出梳理判断,同时希望有破有立,将基于实地考察的地方行之有效的经验和经过系统研究的国外经验悉数呈现,防止中国在一些关键性的改革方向上选择错误...
新型城镇化路在何方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多次提出要推进城镇化,并以此作为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举措。不夸张地说,城镇化俨然已经成为新一届政府执政、施政的一个关键词。
在地方政府官员看来,推进城镇化意味着未来可以通过银行、信托等渠道去借更多钱来进行更多的基础设施、城市新区乃至开发区建设。而借着城镇化的东风,这些借债也有望通过未来房价持续上升、中央放松地产调控政策后,出让更多商、住用地去偿还。
在中国目前的财政与土地体制下,地方政府有这样的投资冲动也并不奇怪。但可以设想的一种可能性是,一旦地方政府无法继续借贷,而目前征过头税和预征未来税收等筹资手段也用尽后,将面临严重收支不平衡,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