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希光

1982年南京大学外文系文学学士;1982年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88年中国社科院英语新闻采编专业法学硕士学位;90年代,先后担任新华社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199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为什么美国媒体会“遗漏”重要新闻?


这是一条重要的政治新闻,但是当地的主流媒体没有报道。

2016年4月11日,在美国国会前举行反对金钱政治的“民主之春”抗议活动的400多抗议者,在非暴力静坐中被捕。其中的很多被捕者是从150英里外的费城自由钟一路走来。这场抗议的目的是要求结束金钱政治,确保自由、公正的选举。第二天,又有85名抗议者,其中多数是老年人,在高喊“民主不是用来卖的”口号时被捕。这应该是一条重要的政治新闻。但是,当地的《华盛顿邮报》只在本市第三版的新闻简讯里,在一个10岁小男孩骑车被撞了的消息和一个男人逃税被叛两年徒刑的简讯后,刊登了一条150字左右的简讯。《纽约...

Read more

如何在“一带一路”上讲中国故事


 【作为中国新闻界早期用英语写作的记者,三十多年来,李希光教授坚持从中国角度出发,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价值。他常年坚持“用脚做学问”,从1990年开始,一直沿着丝绸之路写作,对中东和中亚地区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是“参与对外传播实践年头最久的学者之一”。“一带一路”战略推行后,探索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型交往方式成了李教授长期思考的问题。本文为4月11日,李希光教授在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成立会上发言稿。】

大家好。主持人王维佳常务副院长称我是“传播学领域参与对外传播实践最为积极和活跃的学者&r...

Read more

探访中巴经济走廊尽头的俾路支 ——俾路支采访日记摘编


 导言:一个春天的夜里,我率领一支9人远征队,从北京启程,飞越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喀喇昆仑山、克什米尔雪原、塔克希拉佛教古遗址。一路换乘大小飞机4次,在深山大漠山开车30余小时,吃了8只烤全羊,7天后抵达俾路支斯坦腹地的查皮,查皮位于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三国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迄今仍然在使用的秘密走私通道,也是巴基斯坦核武器试验场。那里的男子人人背枪,女子人人蒙面纱。16年前,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参议员曾来到查皮,他当时是巴基斯坦政府新闻部长,是巴基斯坦爆破首枚核武器的新闻发言人,这次他全程陪同我们这支探险队深入俾路支腹地。他对我说,&ldq...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