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明兴

男,1972年生。1994年、1997年分别获得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Political Studie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公共事业部门运转的现实机理与转型之路


 自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以中央集权方式去实现“保民生与保稳定”的目标,很容易过度剥夺基层的行政、事业单位自主权,反而日益加剧体制内、外的不稳定。要扭转上述被动局面,就应从深入理解中国当前基层公共事业单位运转机制开始,最终通过“双轨制”创新来推动相关民生政策架构的渐进式改革。

更为重要的是,本次公共事业部门的改革需要充分吸取上世纪90年代的经验教训。改革并不意味着要强行压缩公共事业的投入,更不能简单地将民营化当成“万能灵药”。

一、改革需从公共事业部门的深层运转机理入手

中国公共事业体制...

Read more

公共财政的省级统筹体制改革


 2000年,湖北省监利县的一位乡镇党委书记李昌平致信朱镕基总理,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当时,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安徽才刚刚拉开序幕。时隔八年之后,李昌平故乡的一位乡镇政府领导向我们表示,“国家其实没有能力把农村的事情包办起来。我估计再过五年,现行的政策就会回调!”

随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各级政府的财政困境都在显著加大,实际上目前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政策回调趋势。问题是,应该如何通过合适的政策调整去破除利益惯性的藩篱,破解保民生与保稳定的政治难题?

一、保民生与保稳定必须克服的三重困局

现行的民生政策与公...

Read more

集权化背景下民生政策的基层困局


 在宏观经济紧缩的过程中,如何确保社会稳定对于政府而言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不仅仅表现为体制外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会浮出水面,也表现为随着地方财政的拮据,体制内财政供养人口的抗争活动也会持续增加,如教师罢课等。这对紧缩时期的民生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要有效处理紧缩期财政支出刚性与税负汲取压力之间必然存在的尖锐矛盾,合理设计各项公共支出的补贴目标及拨款机制来兼顾体制内、外的稳定,在结构调整、保障民生和维护稳定多重目标上取得一个合意的平衡。

为了破解去杠杆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的难题,我们首先需要总结一下过去10多年以来的民生政策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一、民生政策与基层维稳的得失经验

...

Read more

去杠杆过程中土地与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中国本轮去杠杆既不能完全放弃行政手段和信贷紧缩来抑制地方、国企的投资冲动,也要想方设法利用双轨制来发挥并逐步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同时实现挤泡沫与增活力这两个貌似矛盾的目标。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第四部分,我们将以土地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为例,提出如何通过中央、地方两个层次的“双轨土地改革”,以及双轨的财政体制改革,来作为此轮有弹性去杠杆的突破口。

一、上轮去杠杆后的土地管理集权化及其弊端
 

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耕地保护措施的强化,中国的建设用地指标的管理体制开始了集权化。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央政府逐步推动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

Read more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治逻辑与悖论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上一部分,我们讨论了中国经济必须有效地去杠杆,严格金融纪律,约束地方政府与各部委的投资与支出冲动。我们特别提到要在几个主要领域利用“双轨制”策略来走出中国经济“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活乱循环”。本部分中,我们将分析本轮去杠杆与以往各次宏观紧缩相比,存在哪些特别的困难以及化解这些困难所需要的政治条件与相应的改革策略。

一、“不刺激、去杠杆、调结构”的理念与现实
 

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理念曾经被总结为“不刺激、去杠杆、调结构”,希望通过...

Read more

宏观经济去杠杆的风险与渐近式改革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表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建立一切不能以摧毁一切为代价,变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国现阶段,应该推动渐进、而非疾风骤雨和狂飙突进式的改革。我们需要在充分认识去杠杆政策所带来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渐进和平稳的转型,并寻求相对温和的经济与社会后果。

一、去杠杆过程中的三类系统性风险
 在有效去杠杆过程中,政府主要面临三方面的系统性风险:首先是金融系统的呆坏账会上升,其次是地方财政运转困难会导致体制内的维稳压力迅速加大;最后是经济衰退乃至银行可能出现的风险都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如何有效地管控这三方面的风险,最终会影响到去杠杆政...

Read more

改革的底限思维与社会预期管理


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当前的各项改革举措虽然有所进展,但迄今为止所出台的政策,不仅本身存在较大局限,而且协同不足,有些还可能相互掣肘。更不利的一点,是政府、学术界乃至全社会为改革所进行的政治、学术和思想准备,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需要,更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加速下滑、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潜在风险。

改革成功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前提:首先是改革主导者要有推动改革的坚定决心,同时又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来凝聚各方智慧、制定可行、可信的改革方案,逐步实现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维持一定水平的高质量增长,尽快建立全社会对改革的信心;其次,改革主导者要能有效管理改革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预期,而&ld...

Read more

招收外国留学生对谁有利?


 近年来,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国际交换流动性大大增加,并且在可预测的未来这种流动性还将持续增长。众所周知,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由此产生了研究问题: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国际流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总体影响如何?对于派出国或接收国具体影响又如何?在2013年4月发表于Journal of European Labor Studies的文章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中,德国波恩大学(Bonn University)的Jan Bergerhoff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的L...

Read more

晚一年上学对学习成绩有何影响?


最低入学年龄法案的实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该法案被用于确保入学儿童的心智发展的成熟程度足以适应学校环境,同时还保证同级学生的年龄彼此接近。不过,这种政策很可能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两个出生日期相差仅一天的学生将被分配到相邻两个年级,分别成为各自年级年龄最长者和最幼者。基于此,由Michael Hurwitz, Jonathan Smith和Jessica S. Howell合作撰写在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的论文Student Age and the Collegiate Pathway实证分析了入学年龄大小对学生以后学业,包括参加...

Read more

中央编译局:从官僚到智库


 近年来,中国的智库组织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一支重要力量。2015120日,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更是体现了领导核心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下智库机构决策咨询功能的重视。民间智库往往重视外宣,得到媒体和学者更多的关注,然而一些传统的官僚机构实际上也逐渐发挥智库的作用,却因其“体制内”的属性而易被忽视,中央编译局便是一例。马来亚大学的高级讲师饶兆斌在《当代中国》(Journalof Contemporary China)上发表的最新文章,系统地描绘了中央编译局的“前世今生”,分析了这一机构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