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明兴

男,1972年生。1994年、1997年分别获得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Political Studie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进京上访的历史周期及其治理困境


 自2003年下半年起,中国兴起了一轮进京上访的热潮,大量上访群众流入北京,聚集在国家信访局、中纪委等部门外。据媒体报道,在国家信访局登记的上访人数比之前同期增加58%,随后的2004年第一季度,这一数据甚至高达95%,上访人数连续两年高速增长的趋势直到2006年底才得以停止。

这一次显著的进京上访潮为何形成?除了既有的社会不公等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上访人数的突然增加?上访者采用了哪些方式表达诉求?中央及地方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近日,香港中文大学的李连江、北京大学的刘明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欧博文(Kevin J. O’Brien)三位学者在《中国季刊》上...

Read more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政治归因


 刘明兴   张冬  钱滔  章奇



    本文重点分析了建国后,浙江省内部各县市经济政策和民营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原因。浙江省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对浙江省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地方经济政策制订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本文认为,浙江不同地区的共产主义革命传统塑造了基层政权中不同的非正式权力结构。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正式的政治制度安排层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非正式的权力结构层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谓非正式的权力结构是指,政治精英之间存在的非正式政治关系,及其对实际政治权力(de...

Read more

群众社团与农村基层冲突治理


 陶郁   刘明兴

 

内容提要:治理基层冲突,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措施。既有研究表明,当今中国农村的群众社团与基层冲突关系密切,治理基层冲突应当重视发挥群众社团的作用。然而,既有研究未能说明各类群众社团与基层冲突的关系是否相同,也未能说明群众社团与各类基层冲突的关系是否相同。本文采用案例比较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回答了上述问题。通过案例比较,本文发现,兼具自主性和嵌入性的群众社团更能同时获得群众和基层干部认可,从而能够更好地消解制度外冲突,保证基层矛盾在制度框架得以解决。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兼具自主性和嵌入性的群众社...

Read more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困局与出路


  

    田志磊   王蓉   刘明兴
  

  人们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判断往往存在差异,观点的交锋十分激烈。遗憾的是,许多观点虽然吸引眼球,却鲜见从区域发展的视角出发理解中职教育的丰富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权化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地方中职教育发展的千差万别。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我国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职课题组先后在北京、浙江、广东、河南、湖南、陕西、山东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访谈了近百所中职学校以及部分企业。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各地中职学校提供着差异化的教育服...

Read more

教师工资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反思


 

2008年以来,伴随着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在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实施,中央推行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对教师的津补贴制度进行了规范,同时提高了公办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的工资待遇。

尽管是次改革对于规范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的标准、水平和结构产生了显著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比较明显。自新体制建立的六年间,一直无法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教师的基本工资标准至2014年始终没有提高,教师工资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自行提高绩效工资和津补贴水平。并且,绩效工资体制的激励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发挥出来,薪酬发放的平均主义倾向普遍存在。
 
一、改革后优秀教师收入明显下降
...

Read more

如何突破利益群体阻碍,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发展的问题从来都不只关乎教育本身,而是与政治、经济发展相互交织。近期,Kingdon等人(2014)撰文,为分析教育发展变革中的利益群体提供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他们认为,既得利益群体(vested interests)对于解释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由于总有某些人或群体能够从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受益,因此既得利益群体广泛存在于任何国家和任何政府体制内。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Kingdon等人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一、既得利益群体对于教育变革之所以重要的三个原因

1、他们有强烈的动机反对任何能够转变、降低或者消除他们收...

Read more

教师群体:教育改革的“推进之手”,还是“阻碍之手”?


 在关于影响教育变革的利益群体的研究中,教师群体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通过组织起来与学校管理者、政府进行博弈,从而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尽管教师或许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投入因素,但有时他们的利益还是会偏离社会和学生的利益,使他们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在一国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中,教师通常是组织化程度最高、最有声势,并且有能力影响教育政策和教育系统的群体(Moe 2011,Kingdon et al. 2014)。

Kingdon和Teal(2010)以及Hoxby(1996)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从概念上讲,有两种原因使得教师加入工会。第一个原因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的...

Read more

教师群体性抗争现象调查


 上世纪90年代,乡镇政府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严重,引发许多农村教师上访和罢课行动。为了缓解矛盾,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明确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财政也为此增加了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同时,农村教师工资县级统筹、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等教育财政改革措施纷纷出台。

教育“利好”政策不断出台。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免费政策,2009年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央的改革态度明确,地方财政预算...

Read more

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寻求策略共识


 在本系列中,结合中国经济转轨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我们对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主要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估。本届政府在改革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各类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比前几年要快得多。但政府努力改革并不代表改革必然成功,改革政策迅速制定和出台也不代表改革方向选择就一定正确;即使改革的大方向正确,也不能代表达到目标的路线图不存在问题,更不能代表正确的目标可以在执行中不被偏离。到目前为止,体制改革上已经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为未来将要推动的关键领域改革所进行的各种准备,仍然严重滞后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严重滞后于经济加速下滑情况下需迅速实现改革突破以拉动增长、并恢复全...

Read more

压力型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型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充满着悖论。为了防止此轮去杠杆过程中经济的系统性危机,必须同时实现挤泡沫与增活力、保民生这几个貌似矛盾的目标。无疑,地方政府是否可以切实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精神关乎改革的成败。然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方针已经提出多年了,其实际效果非常有限。症结何在?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不能寄望于干部考核体制改革

考虑到既有体制的惯性,短期内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行为特征和强烈的投资冲动很难得到改变,这也就是中国经济“活乱循环”历史周期的微观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激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来落实去杠杆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政策目标?

一种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