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明兴

男,1972年生。1994年、1997年分别获得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Political Studie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德政的陷阱:教育财政政策变形记


 作者:薛昭


坚持民本、惠及民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教育财政应该保障每个受教育者的权利,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文化多样、经济悬殊等因素影响,在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良好的教育财政政策的初衷未必能产生良好的政策实施效果,这应当引起教育宏观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一、教育公共财政政策是如何变形的?

1. 中职免学费政策:德政下有遗憾

中职免学费政策是近年来教育财政的一大善举,其出发点是发展职业教育,惠及万千学子,这一政策的实施也的确对中职发展产生了作用,但对温州地区的中职发展而言,效果就一般了。温州百姓家庭经济条件...

Read more

智库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决策?


       对于智库发展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从需求的角度讲,一方面,由于政策问题的模糊性、复杂性和微弱的选择压力,时间和信息成为了最大的稀缺资源,政府官员最需要的能力是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而不是管理任务,政策制定者希望了解问题的各种信息并需要知道过去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因此产生了对智库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行政集权、部门利益等可能导致的政策合法性危机和政策制定的低效率,政府也希望智库充当政策制定的中间机制(薛澜&朱旭峰,2009)。

在1978年之前,由于政策议程由行政精英主导,并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群体相对单一...

Read more

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改革遗忘了谁?


 □通过自主招生招来的大学生中,农村户籍学生比例明显低于城市户籍,部属高校属地名额偏多

  □统一高考中女生略占优势,而在自主招生中男生比例则略高于女生

  □降低自主招生中属地学生的比例有利于在促进公平的同时提高效率

  ---------------------------------------------------------------------

  随着3月初北大“博雅计划”和清华“领军计划”的公布,今年面向全国自主招生的77所高校招生简章已全部亮相。这一改革自2003年开始推行,至今已经历10多年的实践探...

Read more

产业升级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田志磊 刘明兴 王蓉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否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怎样才能支撑?有关职业教育转型的讨论,已经超出教育改革的层面,成为社会经济改革的焦点。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在东部沿海,传统制造业大省正在推进腾笼换鸟、空间换地。产业升级的内在变化,再加上用工成本的持续增加,流水线的自动化改造成为众多企业的必然选择。伴随机器换人,企业用工数量的需求有所下降,但是对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却有了更高要求。一些务实的地方政府甚至给予高职院校比普通高校更大的财政支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诸多创新...

Read more

我国的政策决策是由谁做出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体制。但由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的政治体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使公共政策议程设定也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特点。朱旭峰(2008)以1986年万里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讲话把我国的政策议程设定划分为两个阶段。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代之间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政策决策过程的基本特征是行政体制内的政治行政精英垄断着主要政策的决策资源和权力。1986-1987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开始着手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Read more

经济发展侵蚀了传统卓越大学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新自由主义伴随着全球化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推行,拉美大学不得不放弃1918年科尔多瓦改革时期建立起来的两大原则:大学自治和自给自足。随着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共资金的减少,大学不得不放弃其自治权以适应市场和政府新的控制策略。Torres等人早期的文章认为,拉美高等教育最近二十年的变化不能脱离该地区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变革来加以考量,应该考虑到全球的影响。在全球许多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和福利国家政策不断被削弱,政府财政支出模式发生变化。财政资金的削减使得许多大学面临资金紧缺的危机,加上随之而来的问责机制,这些促使大学重新考虑...

Read more

经济危机如何推动高等教育治理变革?


 州在公共高等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资源提供、规则制定、消费者保护或方向指导来影响高等教育治理机制。机制重组可能导致三种情况产生:优化、失能和不稳定。高等教育治理集中化经常被认为是全面优化高等教育的一种努力。事实上,重组州高等教育体系也可能导致机构内斗,政府管理者对校园管理的干预,以及高等教育团体团结性丧失。一些研究已经发现重组高等教育治理机制并不一定会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这个过程也经常受政治因素的驱动。然而,基本没有学者系统地分析政策制定的初期阶段——议程设定,州政府在这一阶段通过增加或减少学校的自主性来重组高等教育系统。为弥补这一空白,...

Read more

经济增长:地方与中央的博弈


 中国的经济奇迹首先归功于东部地区的高速增长,围绕东部地区在体制改革和经济开放中的优势,学界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奇迹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种解释:一是将经济绩效的差异归结为禀赋差异,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的差异。问题在于,这些变量都是内生的,并不能完全解释东部的经济奇迹。另一类解释强调外部干预的作用,涉及中央政策倾斜性政策、外商投资、发展战略等。中央的倾斜性政策推动了部分沿海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但苏南和温州等地区是在没有任何倾斜性政策的条件下实现经济起飞的,这该如何解释?外商投资和发展战略的解释也都是内生的。第三类解释把改革开放后的地区差距归因于...

Read more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改革的难点与思路


 摘要:本报告分析了中央财政现行转移支付体系在制度设计中所面临的内在矛盾:专项性转移支付有利于实现中央部委的政策目标,而不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效果则与此相反。随着专项转移支付规模的加大,中央部委控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政治激励减弱,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效应则逐渐增强,最终将诱发财政系统的整体性债务风险。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近期已经决定下放部分专项性转移支付项目。为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民生政策目标,确保基层政权财力保障机制的可持续性和财政体系的稳健性,本报告依据国务院的改革精神,提出建立基于“省级统筹体制”的新型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本报...

Read more

8国30年:高教性别不平等从未改变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隔离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学研究的关注,尤其因为教育中的性别隔离对于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尽管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国家女性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比率显著上升,并伴随着在劳动力市场参与度增加,然而在就业领域的两性平等仍然任重道远。意大利特兰托(Trento)大学的Carlo Barone教授2011年发表于Sociology of Education的文章Some Things Never Change: Gender Segreg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cross Eight Nations and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