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彭朝鸿

彭朝鸿,贵州贞丰人,从事过初、中、高等教育,曾先后供职于贞丰县师范学校、贞丰城区中学、贞丰一中、黔西南州委党校、黔西南州委政策研究室、黔西南州经济贸易局(后更名黔西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单位。1985年开始发表文章,第一篇文章《怎样辨析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发表在山西师范大学《中文自学考试辅导》杂志上。多年来成果累计约百来万字。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顶效经济开发区工业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顶效经济开发区工业

  顶效经济开发区经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批准于1992年9月正式成立,1995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所辖范围为兴义市顶效镇。开发区成立前,这里是一个农业大镇,工业弱镇,全区范围内没有一户成规模的工业企业,只有些零星修理、加工企业。199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只有460万元。开发区成立后,确立了工业兴区的主导思想,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了开发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建材业

  建材工业发展情况:区内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已建成投产的水泥生产企业有兴渝...

Read more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贞丰县工业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贞丰县工业

  解放前,贞丰工业极为落后,只有一些工艺原始,产量很低的手工加工业。解放后,贞丰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也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950年到1957年,工业发展虽然比较顺利,但由于基础薄弱,工业工程技术人才匮乏,发展速度还是很慢。1958年到1965年,工业发展很不稳定。1958年至1960年三年的“大跃进”使生产急剧上升,但由于没有基础,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破坏了正常的比例关系。1961年至1962年,生产不得不大幅度下降。从1958年到1962年的五年间,工业生产只增长3.8%,平...

Read more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晴隆县工业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晴隆县工业

  晴隆县地方工业,据地方历史文献记载,萌芽于清代中期。道光元年至三十年(1821至1850),民间集银招募人丁于县北境花贡、纳屯一带开采铅锌,在县城开办私营织布业、印染业;在县南境廖基开办造纸业,生产单层、双层和三层白纸,纸质与“高丽”纸同。后因“咸同兵事”采矿业停闭,织布业与造纸业受影响,发展缓慢。

  民国初年,在县南境兴办锑矿开采和冶炼业。织布、造纸仍为该县工业主要项目。民国中期新增皮革业。

  解放初期,县境内的工业有矿产采冶、纺织、印染、酿造、造纸、农...

Read more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普安县工业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普安县工业

  普安县地方工业,起步较早。在铜鼓山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的陶质纺轮、纺锤和“空首一字格剑”及鱼钩的外模内范是纺织业、铸造业于秦汉时期就已存在的实物佐证,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普安植棉纺纱,以搬梭织布,多系自种自纺自织。明末,造纸业兴起,建有青山普白纸坊,白沙老鹰岩石纸坊等。清代中叶,老鹰岩崔姓始办木刻印刷业(今残存木刻字板)。光绪二十三年(1897)本籍人易荣黔、湘人周海航于周官营石家岩创办铁厂,“采铁矿冶铁,售价六七十金”。

  民国7年(1918)邑人张天榜、刘...

Read more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兴义市(县)工业


  黔西南州县域工业——兴义市(县)工业

  兴义市在清末,民国时期仅有季节性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散在农村,生产一些小宗产品,有麻绳、棕绳、草鞋、草席、坛罐、砖瓦、土纸、皮革、蓝靛、酱油、箩筐、竹席、木农具、铁农具、银器、铜器等。1950年后,逐步发展为食品、造纸、化学、机械、印刷、建材、煤炭、冶炼等工业行业。

  解放后,兴义市工业在政府帮助个体手工业者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体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分批组织走合作化道路,形成了一批集体工业企业,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建和将一批手工业合作社过度为国营工业企业。通过计划手段(改革开放前...

Read more

整合制药工业 做大新增财源——黔西南州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黔西南州把制药工业作为重要工业产业和新增支柱财源加以培育和发展,医药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不断增加,被誉为黔西南的“朝阳产业”。但由于规模不大,知名品牌少,资金紧缺,产业政策限制等因素制约,在崛起、扩张、做强的道路上,矛盾日益凸显。必须积极探索整合资源,突破瓶颈,做大产业的路子,巩固发展这一来之不易的朝阳产业和新增财源。

  一、现状、问题与机遇

  黔西南生产型药业企业共计13家,其中5家通过技术改造,均已通过GMP认证。制剂剂型有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膏贴剂,共4个剂型,近100个品种,制药企业从熟练的操作工人到...

Read more

黔西南州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黔西南州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既是自然过程也是历史过程。历史沿革、市场情况、区位态势、资源状况、产业导向等因素都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和检验标准。工业结构调整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黔西南州工业结构的调整是既有历史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

 

黔西南州工业结构调整

 

黔西南州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创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

一、国企改革

“十五”期间,黔西南州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快、力度大...

Read more

黔西南州工业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黔西南州工业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工业投资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黔西南州的工业投资较少。工业的大量投资始于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后,通过招商引资获得。

 

黔西南州投资体制改革

 

黔西南州的国有工业投资主要是由黔西南州工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的。该公司是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精神,按照市场化要求,结合黔西南州实际,于19982月组建的,是在州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利用本州资源,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并参股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国有独资企业。截止2003年,公司资产总额为30571万元,其中注册资本金14109万元。公司由吴柳年同志任董事...

Read more

黔西南州建材工业


  黔西南州建材工业

  黔西南州建材工业主要是生产砖瓦、石灰、水泥、木材和瓷砖等。辖境内何时开始用砖瓦已难确考。但根据兴仁交乐汉墓出土的古砖及其文物以及边远地区少数村寨的庙堂建筑残留的古砖古瓦可以看出,黔西南的砖瓦生产应在汉代以前。开山烧石灰,取土制砖瓦是民间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民国时期,就有人从事砖瓦及石灰的专业化生产,建有煅烧石灰的石灰窑和烧砖瓦的砖瓦窑。民间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烧石灰烧砖瓦。私人生产的石灰和砖瓦,基本能供给本县的建筑需要。

  黔西南州建材行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建材行业提供了巨大市场,二是体制创新为建材行业发展甩掉了包...

Read more

黔西南州的铁合金生产


  黔西南州的铁合金生产

  黔西南州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富余,铁合金行业在20世纪末的兴起,曾经为黔西南州的工业发展和财源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直到“十五”期间,铁合金行业在工业经济中仍然占有一定地位。

  兴义市玉泰铁合金有限公司

  (一)发展历程

  玉泰公司是2001年由上海玉泰公司来兴义市投资兼并原白水河铁合金厂和兴义市铁合金厂组建而成的。公司设立董事会,在火车站设立办事处,主要从事锰硅合金的生产、经营。公司成立后,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入手,投资改造和新增设备,扩大企业的规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