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赵磊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一带一路”造“债权危机”?


  据《经济学人》报道称,非洲整体目前的债务率为50%。按国际标准来看,这个数字并不是很高,然而由于去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经济增长放缓,非洲国家的税收收入看起来很难偿还债务以及逐年增长的利息。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发出警告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正在陷入“债务危机”。对此,印度以及西方国家习惯性地联想到这与“一带一路”有关。

  2017年底,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布拉玛•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教授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债权帝国主义》(China’s Creditor Imperia...

Read more

“一带一路”:如何应对负面评价?


  从2018年初到现在,有关“一带一路”负面评价的文章突然多了起来,是“一带一路”出了问题,还是评价者的心态和角度问题?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2019年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这一特殊时间节点扎堆出现的负面评价,一方面要引起重视和警惕,另一方面要客观总结五年实践,注重细节、完善政策。

  最新的一篇文章是英国《金融时报》2018年7月13日发表的《“一带一路”项目为何大量遇阻?》。该文作者指出,中国在马来西亚和哥伦比亚...

Read more

超越“一带一路陷阱”


  2017年对“一带一路”倡议而言,绝对是个“大年”:5月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实现了“丝路铺金砖”;10月“一带一路”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与此同时,在这一整年里,笔者也听到了不少负面评价。这些负面评价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眼中,常将“一带一路”看做是中国陷阱,是中国对冲西方影响、力图另起炉灶的阳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眼中,又常将“一带一路”看做是中国馅饼、中国...

Read more

发挥“一带一路”城市及企业双引擎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今天很高兴来分享“一带一路”,题目叫城市、企业双引擎。

  “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城市,以及“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企业。我觉得这是一个双引擎,就是城市和企业需要双轮驱动,一快一慢都会原地打转。其实,最有获得感的,参与最积极的应该是城市,应该是企业。就企业来说有一个说法,叫国有企业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生力军。拿去年的中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来看,110家中国企业进入五百强,当然排名靠前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

  但是,也有很多民营企业,比如华为,...

Read more

一带一路是对外开放升级版 让“三驾马车”重获动力


   国内外很多学者常用“地缘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一带一路”,但笔者更愿意将“一带一路”视为“文化经济学”的典型案例。什么是“一带一路”产品,只有同时实现经济收益与文化收益,即实现“双收益”的,才是中国想要的、真正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换句话说,“一带一路”受欢迎,不仅因为它是一个给各方带来实惠的经济事件,更因为它能够成为一个引起...

Read more

以“一带一路”激活“新未来”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4日上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方愿将“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地区国家及区域组织发展战略对接,打造规划衔接、生产融合、协同跟进的地区发展新格局;支持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等项目,让地区人民共享融合发展的红利。的确,亚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但依然有痛点,不联不通就是痛点,通过“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亚洲以及世界的共同体前景将更加聚化,即以“互联互通”激活“新未来”。今天,“一带一路”需要更多的标志性项目落地,需要实现硬...

Read more

中英关系:合作重点与挑战


  欧亚大陆两端的两个重要国家,在重要的历史时刻牵手。10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英国开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年来对英国的首次国事访问。这十年来,中英关系经历了较大波折,尤其是在西藏、达赖喇嘛问题上,甚至一段时期内处在冰点,这次访问则是对冰点的彻底解冻。

  “黄金年”

  解冻首先体现在英国首相卡梅伦高调评价中英关系上。卡梅伦说,2015年是中英关系的黄金年,未来五年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两个“黄金”的说法,在以往英国首相的对外表态中是罕见的,英国甚至很少以这样的言辞去描述英美关系。这样的表态,和卡梅伦此前的风格,...

Read more

维和正在成为中国外交名片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8日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一支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

  维和待命部队的特点是,它是一支固定力量。传统上,维和部队是由联合国提出要求,相关国家派遣部队,包括警察和成建制的防暴队。中国从1990年代参加联合国维和机制至今,虽然派遣维和人员的做法本身是常态化和机制化的,但是,人员的组成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但这次8000人的部队是一支固定力量。人数是确定的,如果有部分人退役,就会有新力量加入进来,始终确保维和能力。

  中国建设这支维和部队的象征意义很大。联合国现在遇到了一定...

Read more

文化经济学中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与中国的文明型崛起

  2015年3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的最大收获是“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的发布。该战略的成功不仅在于务实的经济项目,更在于人心、思想、思路、文化、制度,甚至包括宗教信仰等。从本质而言,“一带一路”必然是“中国风”、“人文情”、“潮流感”与“国际范”,它的成功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标志。

  目前,对“一带一路”的前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甚至极端乐观与悲观...

Read more

“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城市


      “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推进既要靠企业,也要靠地方政府,两者之间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落实“一带一路”的关键力量。对中国城市和企业而言,“一带一路”的建立与发展是实现它们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并不是人们修出来的,而是人一步步走出来的,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外国人要披荆斩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原因可能很简单,即那个时候的中国是具有极大魅力的,有这些沿线国家需要的东西:一是有形的产品,如丝绸、瓷器、茶业等,另一个是无形的产品,如先进的思想、理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