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史遇春

普通职员

徐用仪之死始末:庚子拳匪之乱剪影(三)


作者:史遇春

前文已提及,那个时候,因为内部权力斗争的需要,清廷的实质掌权派人物倾向于重用“义和团”,并且,他们希望借助“义和团”的力量,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

每次朝会,徐用仪的陈说都与当权派背离,这就使得当权派要推行他们的意志时,受到了牵绊和阻碍。因此,当权派对徐用仪及与徐用仪意见一致的人都非常不满,并且怀恨在心,他们视徐用仪等人为眼中钉、肉中刺,急欲除之而后快。

这里,您或许会说,既然是当权派,那么,直接下手就好了,哪里用得着那么麻烦啊?

其实不然!

政治是各种派别的角力场,当权派虽然手握实权,但是,他们也必须顾及其他派...

Read more

徐用仪之死始末:庚子拳匪之乱剪影(二)


作者:史遇春

庚子拳匪之乱前,徐用仪担任清廷的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相当于政府的外交首长)。在此任上,处理相关外交事务,与外国人交涉时,只要是遇到对清廷不公平的待遇、遇到有伤国家大体的事项,徐用仪都一定会据理力争、持续交涉、往复辩驳,他从来都不会因为外国人的势力和气焰而有所屈服,他也不曾被外国人的威胁所吓倒。甚至在情况危急的时候,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朝廷的体面,徐用仪还曾拍案而起,和外国人极力争辩。

因为有亲戚关系,并且相交甚笃,徐用仪曾经把自己在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任上发生过的几件与外国人交涉的真实事体,一件一件地详细讲给朱彭寿听过。徐用仪在讲述的过程中,即便是对往事的回放、尽管事情...

Read more

徐用仪之死始末:庚子拳匪之乱剪影(一)


作者:史遇春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是中国农历的庚子年,也是鼠年。

此时,清王朝治下的中国,社会大背景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一、西方列强正积极划分他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二、因为外国人传教的后遗症爆发,中国华北地区频繁发生教案;

三、天灾不断出现,民众的生活非常艰难;

四、清王朝的宫廷权利斗争被内外交困的局面所激化。

这一年的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后来被清政府赋予“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屠杀了大量信教的群众,纵火烧毁了教堂和信教徒众的房屋。这一年的六月,清慈禧太后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ldqu...

Read more

唯有牡丹真国色:亳州牡丹记(六)


作者:史遇春

亳州牡丹,除了以上这些新异品种之外,其他的牡丹品种,亳州人都不怎么在意和重视。其他品种的牡丹,种植培育者在牡丹花长成之后,就把它们卖给花商、花贩。有一些家里情况好的人家,因为闲情逸致,就买这些非名贵的牡丹,放在家中观赏。就这些牡丹,在这些人家,也可以说是吉光寸羽,昆山片玉了,更不要提那些收藏了更多名贵牡丹的大家了。

即便是这样,花的遭遇有繁盛的时期,也有衰落的时期,花的开放与凋零,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是,谁又能够定论:

以后的亳州牡丹的名声,就一定敌不过当今洛阳牡丹的名声呢?

如若亳州的牡丹不幸,无法成名于世,那么,这么美丽的花、这么绚丽的花,在岁月的长河...

Read more

唯有牡丹真国色:亳州牡丹记(五)


作者:史遇春

以上所列的这些牡丹花品种,并不是通常所见的普通牡丹,它们都是经过嫁接培育出来的新异品种。

这些新异品种里面,最特别的,还要属支家大红。支家大红是太学生支薇甫亲自栽植培育的,花开的时候,千叶映衬,灿若明霞,鲜艳夺目,根本不是很多人一致称赏的深紫所能比拟的。

支家新大红的颜色和支家大红的颜色差不多,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蕊吐露,花瓣蜷曲下垂,甚是动人。

如果支家大红和支家新大红这两个品种一起开放,那真是争相斗艳,十分妍丽,难以分别高下。

名唤作一匹马的牡丹,它的花为红色。曾经有人用一匹马才换得这样一株牡丹,因为此事,这种牡丹的名声大振。

那种叫健红的牡丹,名字是怎...

Read more

唯有牡丹真国色:亳州牡丹记(四)


作者:史遇春

在项城三年,因为家中老人故去,所以,钮琇回家守丧。他一直想去亳州观赏牡丹的愿望,至离开项城,都没有实现。

钮琇说,牡丹不幸,被人目为花之富贵者而遭俗气之嫌;自己不幸,咫尺之间,竟然安排不出时间亲睹亳州牡丹绚丽多姿的花颜。两厢比照,钮琇觉得,自己的不幸比牡丹的不幸更胜一筹。

虽然钮琇没有能够前往亳州,亲睹亳州牡丹的月貌,但是,亳州牡丹却一直藏在他的心中。

钮琇的朋友刘石友、王鹤洲曾在钮琇面前盛称亳州牡丹的美艳,并且,他们对亳州牡丹的情况,闲谈之间,说得也很是详细。根据这两位朋友关于亳州牡丹的谈话,钮琇将亳州牡丹的品目和种类记述如下:

牡丹花以姓氏命名的,共有十...

Read more

唯有牡丹真国色:亳州牡丹记(三)


作者:史遇春

笔记《觚剩》的作者清人钮琇在陈州项城(今河南周口市境内)任职的时候,因为项城离洛阳不到五百里,所以,钮琇曾经寻访过姚黄、魏花等诸种牡丹。但是,到清朝的时候,已经找不到这些名目的牡丹花了。

钮琇认为,在鄢陵(今河南许昌境内)、通许(今河南开封境内)以及山东曹县(今山东菏泽境内)等地,偶尔也会碰到当地人种植的品种新奇的牡丹。但是相比之下,只有亳州(今安徽亳州境内)出产的牡丹花最为绚丽多彩,天真烂漫。

亳州是扬州、豫州的水陆要冲之地。天然的区位优势,使得亳州经商的富豪、老板很多。这些富豪在亳州庭院相连,屋宇相望。他们大都居住在一起。

那时候,亳州境内河流上高大的船只...

Read more

唯有牡丹真国色:亳州牡丹记(二)


作者:史遇春

读清朝人钮琇的笔记《觚剩》,其卷五《豫觚》中的《牡丹述》一节,引起了我的情思。我想着,就把这篇写下来,当作我对牡丹的纪念,也是我对牡丹的学习,和大家一起分享。

原文为文言文,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翻阅。

北宋欧阳文忠公(欧阳修)的《牡丹谱》里面,曾经这样说道:

“牡丹花,出产自洛阳的,才称得上是天下第一!”

“洛阳的牡丹花,是在唐朝武则天执政以后,才兴盛起来的,但是,那个时候,牡丹花是不会被进奉到宫廷里的。”

“到了宋朝,李迪做洛阳留守的时候,每一年牡丹花盛开之时,他都会派遣兵士,利用沿途通邮的驿站...

Read more

唯有牡丹真国色:亳州牡丹记(一)


作者:史遇春

父亲真是多才多艺!作为儿子的我,说这话,多少会有吹嘘或者自夸之嫌,但,事实就是事实。仔细想一想,与老人家的才能相比,我真是有些羞惭。不说别的,就剪纸一项技艺,我这一辈子都没敢想过。

父亲喜欢买书,所以家里有一些书。没事的时候,我喜欢乱翻,这大概是一般小孩子都会有的动作或者倾向吧。有一次,在家里乱翻,翻出一盒明信片。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那是明信片。后来,读初中时、或者是更早一点的小学吧,同学之间流行互相赠送明信片,我才知道,此前我从家里翻出来的那盒图片,是明信片。那明信片是一组,大概有十到二十多张吧,现在去回想,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数字了。明信片的主题是牡丹,每一张,都是...

Read more

明代思想家眼中的猫:猫说


作者:史遇春

(一)猫儿印象

对于猫儿、狗儿,我现在是不喜欢的。

小时候,却完全不是这样。

记忆中,大舅家养了一只母猫,那只猫很会生小猫。小时候,有一次,去看望舅舅、妗妗,正赶上大舅家的那只猫生的小猫出窝。妗妗说,这一窝生了六只小猫,出窝后,其他的都送人了,就剩下这两只了,但是,都已经答应别人,这两只过几天也要被带走的。类似这种状况,在我的记忆力,大概出现过两三次。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的心里,对小动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看见那毛茸茸的小家伙,非常喜欢,我就很想要一只回家。那时候,胆子小,不敢直接跟妗妗讲,就悄悄对妈妈说:

“妈,你问大妗妗要一只猫,回家养吧!&rdqu...

Read more